当前位置:首页 > 学述研究 > 论文
弘扬关公文化精髓 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2019/8/19 9:53:05   次浏览

——关公精神的文化意义和当代价值座谈会发言摘要

2018年10月18日

关公文化体现了

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和解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王石

关公文化是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和解、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和解。这种和解气象比较少见。宋代统治阶级一次又一次册封关公,除了帝王内心认同、崇拜关公,也是与民同乐的表现。日本在全盘西化方面是相当突出的,是没有什么顾忌的。但日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似乎也做得很好。韩国也是一样。一位友人问我,为什么我们在西化方面,提防很多,谨慎小心,可在传统文化方面也没有做得很好?我当时回答不出来,后来我想了很久,认为在文化和思想上,开放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开放有利于不同文化同时发展。古人言,道不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只有万物并育了,既有官方,也有民间,既有在朝,也有在野,既有精英,也有民众,那么我们的文化就会发展得比较充分。其实现在有些人对于关公文化仍然持谨慎态度,认为是一种迷信,我是完全不赞成这种看法的。和关公类似的,有妈祖,同样成为民间信仰、信俗。习主席说过文化要更加开放,希望这个活动带给大家这样的教育,让我们相信开放才能发展。

民俗文化

存在着时代的选择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及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李中华教授

关羽是蜀汉名将。在民俗文化里,我们叫关公,在历史研究里,我们叫关羽。在民间传说里,关羽的事迹是根据《三国志》来的。这样就形成了我们中国文化传统当中两条不同的路子:一个是正史里面所揭示的精英文化传统,代表社会价值系统,但是在民间,民俗文化大部分往往是从真实的历史人物当中演绎出来的,反映民间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于正统价值体系的一种消化理解,所以都带有中国文化传统色彩,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北大中文系有一个专业叫民俗学,专业建制越来越萎缩,没有多少人研究。这个研究担子就由我们王石主席担当了,向王石主席表示敬意,当然也感谢运城市委、市政府关心我们关公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历史正史里面记录了关羽就是本地人。这里从古至今人才辈出,魏晋南北朝时,甚至成为玄学家们聚集的地方,还出现了像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还有四大名家当中的关汉卿,还有河东裴氏等。这里是文人荟萃之地、历史传统发祥之地,令人向往。

我想讲自己的一点体会。我们今天来弘扬关公精神,其精神本质是什么。从学术上讲,关公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践行者,他成为神话人物以后,又成为我们儒家神道设教的典范。关羽出现在汉末。在《三国志》里有这样的表述,关羽是很重视春秋的。《春秋经》里及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就是怎么做人。儒家讲五常之道,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直到今天还有价值意义。但在我看来,三纲是过时的。在那个时候有意义,在今天可能没意义。儒家认为仁的本质就是爱人。仁者人也,就是有恻隐之心、同情心、怜悯心。每一个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这是孟子的观点。有了恻隐之心,最后才能形成仁爱。这种爱是从父母开始,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然后实现天下的爱,这是儒家最高理想。关公身上就有大爱,忠义,仁爱,诚信,这是大家对关公的评价。忠义仁勇,诚信正义,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就是人要有羞耻感。这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古人说义者宜也,就是讲人的行为要合理。礼在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礼就是规范,荀子讲人无礼则不生。不仅个人行为、道德伦理有规范,家庭有规范,交通有规范。事无礼不成,做事情不遵守规范就做不好。国无礼则不宁,国家如果失去规范,就不得安宁。民俗文化,有良俗也有恶俗,存在着时代的选择。我们今天所选择的,就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具有普适性的。我们讲的五常就具有普适性。在我看来,民俗文化就是精英文化的基础。《关公为什么这样红》这本书的作者修先生说,唯正是忠,唯正而义。这种解释是一个突破,我赞成他的这种解释,在古代经典解释里,也有这样认为的。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我们的领导者如果自己做得好,即便不下命令,下面也会跟着你走;自己做得不好,即便下了命令,也没有人跟从你。关公做到了这一点,就像孟子所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这是一种很崇高的境界。我们尊敬他,要正确理解他,在新的时代里传播好关公精神,把关公精神发扬光大,才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需要的。

关公文化的

世界性传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龚鹏程教授

我要跟各位报告的题目是《关公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四大名著或者中国所有小说中,世界性传播最广的。在四大名著里面,《三国演义》大概有15种语言,版本有243个,这是2015年的统计。譬如说有越南文,有泰文、印尼文,还有马来语、俄语、老挝语等,这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地区《三国演义》的流布之广。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翻译,是把《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摘出来做单篇翻译。

越南有很多关帝庙,印尼《三国演义》翻译本很早就有,泰国还用《三国演义》做他们的教材,《三国演义》至少有四种蒙古文的译本。除了这些地方外,波兰、爱沙尼亚等中东东欧地区也是一样。另外,三国的漫画跟电子游戏的崛起是这些年来的一大现象。年轻一代很少直接去读《三国演义》,但是他们应该没有人没打过三国电子游戏。20多年来,三国演义的游戏从第一代发展到现在11代,人物、画像、战斗场面、音乐背景、人物扮演等都做得越来越精美,《三国志》电子版游戏风靡大陆、台湾,甚至于波及了韩国。这方面相关衍生品非常多,事实上年轻人对三国一点都不陌生。

关公的信仰在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亚、东南亚地区都非常之多,法国、毛里求斯、澳大利亚等地也可看到关帝庙。台湾的情况最复杂,从明朝开始,关公就已经成为当地各行业主要供奉的神,盐业、香烛业、烟草业等30多个行业,都建立了和关公有关的行业性地域性的会馆。目前台湾的关帝庙大概有900多座。

将台湾与大陆情况做一个对比,有几个比较值得注意的点,第一个点就是关公的信仰是呈现增长的趋势,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社会现代化以后,我们对于传统宗教信仰热情降低,特别是年轻人可能会越来越淡漠,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台湾的关公信仰在日据时期是被打压的,试图去中国化。“光复”以后,关帝庙在台湾迅速恢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解严后,关帝庙数量更是膨胀了一倍以上。尤其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关帝庙增长得越快。从台湾例子来看,就是社会越发达、经济越发达,这些寺庙的成长速度越快,而且大量年轻人参与到这些寺庙活动中来,这是很重要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祭典很隆重、规范,是根据明朝祭祀典礼来祭关帝的。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祭祀关公的庙宇被称为关子公。台北市中央有一个大庙,这个恩公的庙叫行天宫,在台北市香火鼎盛。这个庙本身受捐多,所以又成立慈善基金会,办图书馆等。

关公的神格在我国已经越来越高,现在是三界伏魔大帝,而且它的影响间跨了儒道佛三教。综合起来讲有几点:第一,关圣帝君也就是关公,他是大家公认的最重要的圣人。儒道佛三教都支持认可他。第二,他在全世界华人地区,是大家共同的信仰,各行各业都可以崇拜,在全世界,他也是认知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文化体系。跟三国综合起来的一套关公文化,就是全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套独特文化体系。这些年来,我发现官方一直在焦虑文化走不出去,怎么走出去。我们对外说中国故事的时候,我们都是讲我们自己关心的,自己觉得应该告诉别人的故事,而人家喜欢听的喜欢看的故事是什么?是三国,是关公。所以我们在新时代最能够向世界去拓展宣扬的就是关公——一个讲信义的人。中国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关公就是我们的代言人,他也是我们的代表,希望将来我们关公文化能够做得更好!

关公文化突出了

全民认可的一种价值观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娟

我的专业是民俗学,我特别喜欢这个研究领域,尤其是信仰这个领域。因为我其实是学民族学的,是在国外读的,学完之后来到了北大中文系。回国之后我突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当时正有一个造神的时期,这个时期特别有意思,有一些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民众特别喜欢在汽车里悬挂什么像,说是可以避邪。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有没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什么某一些人死后他会成神,某一些人死后他就不会成神。我就去翻历史,我就有意识想去跟历史做一个比较,就是历史上有没有一个这样类似的现象——人死了之后成神了,最后就看到了关公,虽没有作特别深入的研究,但是断断续续一直在关注。我研究民俗,就免不了研究神话、信仰。神话里的神其实从民俗学角度来讲,类似于蒙昧时代,人们对很多事情不理解,才会造出了那么一个神,好像这个神都跟无知愚昧和迷信联系在一起。但是实际上,从民俗的角度来讲,神,它是一种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是一种表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生死的理解,它使用的是神这个概念,不是迷信,而是用来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一个途径。

神大概分三类,有的神起初就是神,像开天辟地的盘古,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神的形象,他不需要父亲和母亲,就是这么一个天地混沌的状态,他生于其中。女娲也是,她一生下来就是神,她从哪儿来我们都不知道,她被创造出来,作为一种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形象。这就是人类想表达的一个概念。我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他者的概念,除了他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可以用神,这种神不代表我迷信他我崇拜他,而代表一个概念。这和我们说现在有地域上的差别,有中国人,有美国人,有日本人一样。在远古时代,也有一个地域的概念或者是他者的概念,他就会创造出来这么一个神,这样就是神的形象,那么是天神、地神、人神,还是山神、河神、水神?这不是一个想象的结果,是按照逻辑关系推导出来的这么一个形象,用于思考你我他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中国文化中的,有半人半神,就是他有一方是人,有一方是神,通常情况下就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像这种尤其是《诗经》当中就有很多类型的故事。一个女孩踩着大人的足迹,就心有所感生下了一个文化英雄,他是农业的始祖。我们中国文化当中,很多文化英雄,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感生的方式出现的。包括很多帝王,他的出生天地都有感应,会出现彩虹、雷、龙等。而由人变成神,就是说他刚开始是人,最后变成神,那这个途径有什么呢?在道教里,人通过修炼成仙,最后变成神,这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另外一类就是后变神,死了以后变成神灵,那这种死后变神的一般都是地方小神,每一地都有很多。然而能变成一个全国通行的大神的很少。为什么关公会被挑选出来?中国历代造神活动很多,就是人死后把他造成一个神,或者是作为一个崇拜的对象,或者是祭祀的对象。这些形象,就比如说屈原,屈原死后,大家都开始祭祀他。其实在屈原的同时代还有个介子推,但是介子推没有变成像屈原一样的代表性形象,后来介子推的很多事迹都被移加到屈原身上。后来,我们就把端午节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这是一个官方的行为。

那另外一个造神的运动,就是指关公。关羽曾经有一段是跟岳飞并行的。那时人们在造神的过程中,犹豫到底该把谁挑选出来,然后作为神灵去对待。关羽成神这个过程相当复杂,特别早的文献中看不到,汉魏时期文献资料比较少,但是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我们才开始有了关公庙。可是我个人感觉,如果想要成神,首先他得是一位英雄,一个典型形象。他的这个形象本身特别受人们喜爱,他才能有资格进入到某个行列当中去。接下来就是各种各样的传说,人们就会说他显灵、显圣,有很多神迹的传说出现,但这不太可能迅速被计入典籍,因为有滞后性。比如,当代发生的很多事情,开始进入到文人笔记当中的时候,就已经是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种趋势。魏晋时期,确实可以看到关羽流传故事中有一些鼓吹词。到了唐代,关公的寺庙会有大量的灵异传说。关公形象特别鲜明,卧蚕眉、丹凤眼。传说关公可以在危急关头从天而降,帮助你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后来就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官方开始给他加封。在中国古代,祭祀行为分大、中、小三种形式,那官方要祭祀天地,会有一系列可以祭祀的对象,宗庙都是大祀,日月星辰属于中祀,山川林是小祀。有了官方祭祀行为,寺庙得以修建。宋代的时候关公就被加了很多封号,宋徽宗封他为忠惠公,后来又为武安王、义勇武安王。短短二三十年间,对他加封频繁,就有了大量寺庙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万历十年关羽是协天大帝,十八年是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十三年就成为伏魔大帝,地位越来越高。后来到清代,康熙即位之后,每年固定祭拜关帝。所以有一种说法,说清代之后岳飞“落败”,关羽成为唯一全国性神灵。

我认为民间信仰尤其是官方认可的一种信仰的存在,对社会秩序的建立是有帮助的。历朝历代都会对关羽的精神重新解读一番,然后作为一种榜样。我们经常会说人们会把很多优秀的品格都添加在一个形象身上,然后成为一种文化代表、文化符号、国家符号。关羽身上同样也附加了很多价值观,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秩序的建立、行为的监督、自我的约束。我们去崇拜关公的时候,就会拿他作为镜子,自我约束。

最早期的时候,古籍中讲到武德,包括文、武、勇、仁、信。到后来儒家文化对关羽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塑造,就是因为这对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观念有一个补充的作用。所以就又加了“忠”这个概念,使得中华文化核心内容越来越丰富。关羽的形象特别像百宝箱,他身上所有的品质,都可以被不同行业拿来崇拜。这就是为什么各地都有关羽的寺庙。还有一点,其实是在明代到清代之间,有过毁庙运动。有一些寺庙,国家不支持,需要毁掉。这些寺庙为了自保,就放进关公像,改为关帝庙。我到各地去考察的时候,就经常发现很多写的是关帝庙,但进去以后,各种神像全都有。其他“神灵”就借关帝的名义,借关帝庙的名义也获得了一席生存之地。

曾经有一个数据,1949年前后,光北京市就有500多座关帝庙。西方研究中国文化的时候,说中国没有战神,但关羽可以作为中国的战神,这是跟军队有关系。讲合作做生意的时候,官方要拜关公。很多其他的行业,其他的职业,包括帮派也拜关公,因为他有忠有义。另外关羽很勇敢,民间认为可以避邪除恶除瘟疫,驱鬼保宅,宅院有一个关老爷,宅子就是安全的。关公还可以求雨,河北很多地方不下雨的时候就把关羽请出来,然后绕着街转一圈。另外,很多人结社交友,举行活动,也都要拜关公。

关羽的形象有特殊的造型,关公的这种典型形象,代表了我们对正义一方的认可。他的脸的颜色、服装的颜色,其实在中国文化中都有象征意义,都是属于正义。

我们目前有前所未有的一种机会,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一个再造传统。我们运城这个地方又是关公故里,所以我觉得有这种责任,可以提炼出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又维护传统,又具有当代特点的一套祭拜仪式。希望把它规范化,然后把它规范下来,形成一种固定的庆典仪式,成为恢复传统或是继承传统的模式。

忠义仁勇品质体现了

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

山西省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武锦福

我讲的不是关公文化的理论研究,也不是历史研究,而是关于关公文化在山西怎么继承,怎么开发。我的题目是从信俗的角度,从运城的角度,讲如何传承开发关公文化。山西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令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在星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颗明星,就是关公的姓氏文化。我为什么要从信俗这个角度来讲关公文化?因为中国的官文化非常多,很丰富,吃的穿的用的,茶文化酒文化太多。如果光把关公文化作为一种姓氏文化,真的把它的价值低估了。它是民间的一种崇拜信仰,加上围绕它形成的一些习俗,应该成为姓氏文化,但它离信仰在我们思想上还分处两个层次。关公信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文化现象。信俗是民间信仰及其形成的风俗习惯的统称。关公本身具有的和背后叠加的那些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它涉及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各方面,具有普世性的文化内涵,一直是我国学术文化和民间社会的热门话题。关公作为道德楷模和道德偶像,被不断提升,关公崇拜作为一种道德文化现象,被广泛普及,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规范和提升,产生了非常积极而重大的作用。把人造成神,而且越来越神,这是因为社会的需要。关公的忠义仁勇等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现实社会的生活仍然具有非常深远的朴实影响。关公信仰文化、信俗文化的时代意义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关公信俗文化的现实需要。所以我们现在才一届一届举办关公旅游文化节,举办学术研讨会。

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简单,标题就是《关公习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不讲,因为刚才老师教授学者们讲得非常透彻,我听了茅塞顿开。我只说一句,就是说关公迅速神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穿越了朝代、空间,超越了阶级民主,跨越了地域国际,贯通了中华文明,这种现象在众生信仰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非常奇特的。县有孔庙,村有关庙,这是中国封建晚期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关公和关公文化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我还有一点想法,我看那些资料,看那些书,它讲关羽崇拜,我觉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一个人的姓名字号是分开用的。关羽是关公的名字,名字用来干什么?是父母和长辈称呼后代用的。我们要研究关公文化,一般的我觉得应该称关公,这样好像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规范。与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人文式的道德规范相比,关夫子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这些精神更集中体现了流动社会的道德标准、平民社会的道德标准。关公的品行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寄托着千万民众道德的信仰,对现今的公共道德的建立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也正是看中了关公文化的这种广泛的影响力,所以现在许多地区纷纷挖掘人文历史资源,开拓旅游项目,关公的历史游、文化游持续升温。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是山西有得天独厚的关公信俗文化资源。关公是山西人、解州人。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是山西人,把关公的故事演绎得这么全面,家喻户晓。我说有罗贯中,有关公故里,山西的关公信俗文化,不火都不行。然而山西关公信俗文化的现象却真的是不温不火。山西的关公信俗文化资源的载量和优势,应该说在全国无人可攀。我就简单举几个例子,略作说明。第一,山西的关帝庙就是我们运城的关帝庙。在关公信俗文化中,信是精神范畴的东西,俗是信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关公的信仰崇拜,通过建寺造庙塑像立碑,祭祀典礼关公巡城庙会节庆习俗等等,繁复的这些形式载体得到了还原伸张和展示。其中大量的信俗文化体现在关帝庙的建造和关公神像的塑造。关帝庙已经成为民众对关公信俗最主要最大量的有效的载体,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帝庙是用实物而非文字的形式向后人真实而形象地诉说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历史的见证。所以说到明代的时候,关庙已经有遍天下之说。在全国的关庙建筑中,武庙之祖,肯定是运城的关帝庙,堪称天下第一关庙。那么全省境内来讲,统计是1036座。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在全国能挂上号的大概有这么几座,阳泉林里的关帝庙,这是我国县城民间自建关王庙中最早的建筑。这是国保单位。定襄县的关王庙,学者认为它的建筑构件梁架细节装饰均早于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这是全国之最。平遥思乡式的关羽庙,它建在佛教寺庙中,开了全国祭祀关羽的先河。大同的关帝庙,是元代的遗物,这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闻喜的关羽祠是北宋年间治安官员修建,这是全国全世界包括香港警界修庙祭祀关公之先河。第二个方面就是山西的关公碑刻,这个也非常丰富,很多也是全国之最。比如庆县城关的关帝庙,他的碑是全国最早的。常平的关帝家庙,就有石碑22处,这在全国也应该是可称为最的。第三方面的优势就是山西关公的戏剧和话本。戏剧和话本是关公文化的重要的传承媒介。《三国》故事在宋元时期已经搬上舞台,金元时候演出《三国》剧目的达到30多种,现存的元杂剧,其中就有13出是关公戏,而我们山西又是戏剧大省,现存的国内的金元的戏台全部在山西。元曲的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他们三位都是山西人,而其中两位都是汉族人。第四方面的优势,像关公的圣像。现在全球最早的关公画像,现在莫斯科的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院,这个就是山西出的。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山西是关公信俗文化资源的一座富矿。

第三个我想讲讲山西关公信俗文化项目的品牌建设。近年来,民族信俗的文化已经成为民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文化资源来说,谁占有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能率先把它成功地转化为文化品牌,谁才是资源的真正拥有者、财富者。良好的品牌运作是名人故里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

我想讲几点看法:第一,山西关公信俗文化项目,亟待品牌化建设。山西关公信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是没有形成全品牌效益。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上著名的关云长的典故与传说,多数发生在外地,这就使得山西关公文化的地域优势和历史的传统优势资源缺乏了威信和独特性。这一点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再加上外省运作影响,很多人现在甚至不知道不明白关公是山西人。另一方面原因是,山西很多精品资源缺乏整体的战略运作,开发的观念滞后,接待能力有限,游客停留的时间短,旅游的经济效益低,运城解州关公故里是一个老牌的国家级的重点文物景区,但是,也由于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接待基本集中在老景区,旅游产品相对来讲不够丰富,缺乏新意和文化吸附力。总体开发来看,山西的关公文化旅游还处于一个比较低层次的初级的开发阶段,没有形成能够深度诠释和涵盖关公信俗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产品。这应该说是我们省文化促进会的一个认识。在做好做大做强关公信俗文化品牌过程中,怎么样处理好保护研究传承开发的关系,成为困扰我们的难题。一个是保护法律,很多既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遗址,满目的苍凉。二是一些地方的无序开发,甚至于遭到破坏。三就是重复建设,这使得很多和关云长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份额,反而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因素。包括技术文化的建设,一有品牌意识,要有精准的品牌定位。

第二点我建议就是将信和义作为关公信俗文化的核心品质。商业品牌要讲核心技术,文化品牌才要讲核心价值,打造关公信俗文化项目品牌,不能只利用物质的遗产,仅仅停留在物质性的产品层面上,应当摆脱传统的静态展示性质的名人故里开发的这种救济思路,把握好时代对关公精神诠释的发展要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挖掘景区的文脉,着力于品牌的文化潜在价值的发挥和展现。

围绕义和信,山西关公信俗文化的项目承担的旅游功能,我觉得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就是面向广大的青少年传承中华道德文化。再一个就是面向广大的旅客观光者,普及中华传统美德。第三方面就是向社会文化文史学者提供一个学术研究的平台。

关于运城区域的关公信俗文化项目建设的重点,我有这么几个思考。第一个就是在理论层面,需要构筑一个信义在社会道德建设上的学术高台,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首先在营销上。针对目前关公文化品牌的弱势状态,要巧妙地借力建设诚信社会的政治板块势能和以德育人的文化板块势能,趁势而上,挺起关公这面信义的大旗。突出信义对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建立诚信社会,维护社会和谐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从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诠释关公信俗文化在维系民族传统与诚信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以强势文化的姿态,将关公的信义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重塑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高峰论坛,像今天这样的形式搞学术研究,组织社会学者、国学大师和文化名人,探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关公与现代诚信道德的承接关系,探索关公文化在诚信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作用,为推进社会诚信道德建设,提供文化方面的支持,把研讨活动逐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门讨论社会问题的高端论坛或学术盛会,在运城能够构筑一个理论高地,形成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就是关公文化品牌中的诚信。忠义是晋商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是晋商的道德资源和经营之本。关公信俗文化的研究可以和晋商史学研究相结合。这样在华人圈商业圈商人圈里头重塑关公的信义精神,推动工商诚信建设,构建以诚信为本的全球华商的国际化学术性开放式的研究交流平台。

怎么样去发挥关公诚信文化的集群效益,营造一个大关公的文化圈。首先就是我们怎么能把全省的关公文化资源形成一个大的网络,搞成一个资源共享体,联合促销,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形成一个以关公故里为内核的全省的关公信誉文化的旅游圈。其次就是开发中华关公圣地文化,建立关公故里为起始点的关公文化大旅游协作网络。三国的遗址分布在全国的14个省市,其中文保单位2000多处,涉及关公的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湖北这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有三个大的建筑群,形成了全国的三大关庙旅游胜地。我们能不能三地联手,联合创建资源对接和市场共享的运作体制,与关公故里为中华关公圣地文化主题游的起始点,按照关公圣迹三国之行的路线,对关公的故事进行全景式的全方位展示,让游客用脚走读一遍《三国演义》。

关公文化进校园的

思考与实践

运城市盐湖区教科局张晓辉老师

我是盐湖区教科局一位从事中小学语文课程研究的老师,也当了20多年的一线语文老师。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关公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这个题目主要是三方面展开,第一个是关公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第二个是如何保证关公文化进校园的有效性和持久性,第三个是武圣关公课程开发与实践。首先我做了一个思考,就是关公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我是站在一个中小学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关公是我们运城的文化名片,运城是关公的故里,那作为运城人耳濡目染的就是我们的关公文化,这幅图是我母亲她十年前一针一线绣的十字绣,也供在我们家,那这就是专家们讲到的民间的信仰和宗教文化。我跟着母亲从小去拜关公,每年大年初一我们会争着给关公烧头香,但是从小到大也没有人告诉过我为什么要去拜关公,关公和其他的神明又有什么区别,后来是经过自己粗略地看了《三国志》、《三国演义》,也听导游的一些讲解,让我对关公有了浅显的理解。在我身边,其实我做过调查,像我这样对关公信俗文化一知半解的老师多的是,那我们老师都做不到如何正确理解我们的关公文化,那就谈不上对我们的孩子如何去讲解。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两年我特别思考的就是关公他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灵和崇拜了,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祭拜,而是应该将关公视为道德楷模,继承传扬他的忠义仁勇精神,并且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这一道德的标尺去衡量去指导自己的言行。那么,如何把这一目标贯穿到我们的教育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定的责任和担当,弘扬关公忠义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担当,传承关公忠义文化是我们的责任,让更多的中小学生熟知关公事迹,了解关公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是我们所有老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其实我们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多年来一直重视关公文化进校园。这个是我昨天无意间得到的一份非常宝贵的图片,能证明2012年的时候市委宣传部就已经出台过这样的文件,要求我们当地关公研究学者专家进学校进课堂。我们从上到下都有一个认识,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我们的关公文化,必须要从娃娃抓起。第二个思考就是既然我们知道关公文化在娃娃中间抓起特别有必要,那么如何去保证关公文化进校园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其实很遗憾,我昨天晚上在完成这个课件的时候,百度搜索关公文化进校园,我搜索了好多页面,大部分看到都是河南的、湖北的关公文化进校园的图片。我和各位专家做了一些微信上的交流,我说你们在做这个关公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都遇到哪些问题,那归纳起来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困惑有,研究关公文化的专家数量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辐射到每一所学校。专家的一次讲座信息量大,往往会讲一小时两小时,那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专家的讲述方式与专业教师有较大的区别,往往会事倍功半,有效性不能保证。有专家告诉过我,有时候跟小学生去讲的时候,讲15分钟的时候下面就开始乱了,基本上都不能保证有效性。还有就是专家讲座结束以后很快热度就减了,达不到深入性和持久性。后来我又和他们商讨,那你们提一些好的建议好不好?他们提的建议我归纳为几点,第一就是需要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关公文化的宣传和渗透。第二个就是学者们编撰的书籍,中小学生不宜接受,需要有适合的读本教材作为载体和抓手。第三就需要搞教学研究的人专业教师去承担此项任务。第四就是尽最大努力把弘扬关公文化与我们学校的课程和课堂教学能够融合在一起。第五就是我们作为关公故里要让每一位青少年都熟知关公。

关公精神理应成为

我们的民族信仰

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长代表、总编室主任石松

我也是第一次到运城来,虽然知道运城是关公的故乡,但是对运城了解不多,这一次充分了解了运城沉淀了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东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于是对运城充满了敬佩之情。能在运城——关公的故乡举办新书发布是我们的荣幸,这份荣幸结缘于文化,因为传承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所属的中国出版集团始终秉承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在业内被称为出版的国家队。一是它汇聚了一批国家级的文化品牌,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荣宝斋、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出版社、新华书店总店等著名的品牌单位,二是它出版了大量代表国家水平的标志性的产品。三是它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茅盾文学奖、CCTV中国好书等国家级大奖的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一,连续15年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四是它连续四年入选全球出版业50强,连续四次位居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综合考核第一名,同时荣获了国际安徒生奖、伦敦书展最高卓越奖、阿富汗总统特别勋章以及两项吉尼斯的世界纪录,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国出版的标志性企业。我所服务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原来隶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加入了中国出版集团,常年出版法律、政治和国学普及类图书,我们曾出版了《田纪云文集》《王汉斌访谈录》《中国梦复兴路》《于丹庄子心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目标中国》《大国崛起》等一系列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品牌图书。在今年的3月,我们承担了国家出版新修订的宪法单行本的任务,3月11日在宪法修正案通过后,第二天就把宪法摆在了各大书店的主要柜台。

我们出版《关公为什么这样红》是源于对中华文化的弘扬。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十分赞同忠义仁勇的关公精神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甚至成为一种信仰,我们也十分赞同关公身上所呈现出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理念一脉相承,忠义、诚信、担当、敬业、奉献是我们需要发扬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就是由于看重这一点,我们出版了《关公为什么这样红》,为正是中、为正是义,就是这本书中阐释的思想,也是我们努力去弘扬的精神。我们希望在运城这片热土发布的新书能为读者所喜爱,从运城走出的关公一如既往地红,从关公身上散发出的忠义精神永远红。

让关公文化在新时代

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朱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

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运城是一部积淀厚重的历史古籍,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着1600多处文物古迹,其中国保单位90处,省保单位79处,全国地级市首位。在这里能够随处触摸到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所留下的生息繁衍建都立业的文化遗址。这里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光耀千秋的关公文化。在解州关帝庙大门口,悬挂着近代爱国人士于右任老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题写的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内涵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时至今日,关公文化已经成为凝聚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文化血脉和精神纽带。弘扬传承包括关公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关公故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集地,近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以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东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六大文化为主的河东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深入挖掘以关公文化为代表的河东六大文化所蕴藏的思想价值,更加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轨融合和生发,切实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今天我们邀请海峡两岸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举行关公精神的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开掘思想精华,把关公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弘扬关公文化精神,应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忠实继承者和丰富发展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关公精神体现了传统伦理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弘扬关公文化,探究关公文化的实践价值,就要深入挖掘整理凝练,将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历史经验,创造性地落实于新时代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增强道路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利益认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传承关公文化精神,应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关公的忠义仁勇的精神品格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核心价值融为一体。传承关公精神,必须要赋予关公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激发关公精神的强大生命力。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和要求,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关公文化凸显现代意义,体现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深入人心、民心,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塑造关公文化品牌应当去粗取精,顺应时代要求。关公文化已经走进了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待人处事的风格。传承关公精神,弘扬的是精神实质,而不是传统形式,这就需要我们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坚持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去粗取精,坚守文化立场,担当文化使命,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使之成为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凸显关公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关公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

体现的新价值和新作用

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挖掘关公忠义文化等五种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城市委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明确提出要创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市委书记刘志宏指出,在转型发展中要大打“文化牌”,深入研究运城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贡献和巨大影响。可以说,对于关公文化的研究阐发和传承弘扬,我们运城市委和中央,和山西省委是同频共振、高度一致的。

关公,不仅仅是历史中的武圣人,更是现实社会、全球华人心目中对完美人格的终极追求和象征寄托。关公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已经上升为一种现代性、民族性的文化符号。它的精神内涵已经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全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世界民族共享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的号召下,关公文化更是绽放了独有的光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符合新时代下的社会环境。第二,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第三,它符合人心向善的个体需求。统而言之,关公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维护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团结全世界华夏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体现的新价值和新作用。

关公文化不但集中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伦理品质,而且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高度吻合、一脉相承的。关公精神“忠义仁勇”四个字,忠,就是爱国;义,就是诚信;仁,就是友善;勇,就是冲锋杀敌、做好本职,也就是敬业。这样一梳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更加的生动化、具象化。运城市在传承关公文化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对于党员干部,我们用关公文化中蕴含的“降汉不降曹”的政治定力,“千里走单骑”的忠义精神和“夜读春秋”的学习观,“挂印封金”的名利观,“过关斩将”的创业观来教育引领;对于普通群众,我们用忠义品格、诚信精神和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进行教育转化。在关公文化的感召下,近年来,运城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中国好人”16人,山西省道德模范38人。他们是时代楷模、河东骄子,是忠义运城人、诚信运城人、厚道运城人的杰出代表。可以说,关公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在运城已经有了良好的氛围和肥沃的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得到较好的弘扬和践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了源源不断的强大正能量。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关公故里”,运城市委、市政府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八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今天的研讨会,就是第二十九届关公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关公精神,推动“关公文化”的深入研究,从关公文化的思想宝库中,发掘关公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精神价值,提炼思想精髓,汲取营养智慧,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运城文化乃至山西文化的软实力、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道德支撑。

(本版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人审核;所用图片均为资料照片,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