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即关羽,字云长,别字长生,三国蜀汉大将,河东解梁常平里(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人。
关羽的一生,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撰《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对关羽生平轨迹有粗略的记载,概括起来基本上有四个时期:一是东汉末年,关羽亡命奔涿郡(关公在故里杀了勾结官府、欺男霸女、作恶多端的员外吕熊,只身外逃。另一说是杀了强占民女的县尹舅爷,以及庇护其舅爷的县尹而逃)。当时“先主(刘备)于乡里合徒众”(招兵买马,聚众起兵),关羽与张飞往投,一见如故,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不避艰险,生死同心,力图扶汉。谓之后世所传的“桃园三结义”。二是建安五年(200),“曹公(曹操)东征,先主(刘备)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即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进,刘备为曹操所败,关羽被俘。曹操为使关羽归顺,“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又“表封羽为汉寿亭侯”,挂印封金,设宴招待。但关羽仍不忘“受刘将军(刘备)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趁机又奔先主,投归刘备。“曹公义之”,认为关羽是一位“忠义之士”。三是建安十九年(214),关羽被派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授予符节和斧钺)”,率士攻打操军。是年,关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均在今河南境)群盗或遥授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即关羽率兵攻操,水淹七军,擒曹将于禁,斩曹将庞德,梁、郏、陆浑等地豪强亦纷纷投降,接受关羽的印绶及封号,羽名威震华夏。四是东吴孙权派兵攻袭荆州,关羽因失意,兵败被杀。死后被追谥为“壮缪侯”。陈寿毕竟属西晋之臣,晋是承魏而才有天下的,陈寿的倾向是“尊曹贬刘”的,故他撰《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的。但陈寿还是通过委婉隐晦的表述方法,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其中孕育着一位史家的实录精神。陈寿在《三国志》中撰写的《关羽传》,应该认为还是比较客观的。但由于个人因素和历史环境的制约影响,陈寿也不可能对关羽的生平,特别是征战生涯,有特别翔实的咏载。
在关羽一生的征战生涯中,“忠于刘汉,扶汉鼎于将倾”,报国以忠之“忠”;“不忘故主(刘备),舍生取义”,降汉(蜀汉)不降曹(曹魏),待人以义之“义”;长沙之战以仁义释黄忠(初归刘表,令守长沙,后归刘备),以及在“新野之役”、“围樊之役(围曹部将曹仁于樊城)”中,所表现出来的古战场遵循圣祖之德的“仁”;“解白马之围(袁绍遣大将颜良于白马,围攻曹操,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以报“曹知遇之恩”),过五关斩六将(东岭关守将孔秀,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汜水关守将卞喜,荥阳太守王植,滑州黄河渡口守将秦琪,皆属曹将),水淹七军,降禁(于禁,曹操部将,围樊之役中,他率众增援时汉水泛滥,所部七军皆没,遂投降)斩德(庞德,曹操部将,曾助曹仁攻关羽,但兵败被擒拒降为羽所杀)所示之“勇””。其中突现了关羽的“忠、义、仁、勇”,特别是“忠、”“义”的人格形象精神。
任何事物的核心内涵,或叫本质属性被社会所认知以及达成共识,要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关羽死后的第三年,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先主刘备曾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建关羽祠。蜀汉景耀三年(260),后主刘禅(刘备之子,为三国蜀汉后主)追谥已故前将军关羽为壮缪侯。西晋太康元年(280),史学家陈寿始撰《三国志》,在《蜀书》中设编《关羽传》。南朝宋元嘉六年(429),宋文帝(义隆)命裴松之(南朝史学家,闻喜人)为陈寿《三国志》作注,并对其中的《关羽传》补充了一些史料。“三国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至少在隋朝就开始”(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典文学三百题》第662页),这说明隋以前至隋代,三国故事中关羽的形象已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
隋开皇九年(589),关羽故里解州始建关帝庙,为以后全国所建武庙之祖。隋开皇十二年(592),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禅法师在湖北当阳传教,假托关羽显灵,创建当阳玉泉寺。唐建中三年(782),关羽被列为古今64位名将之一,定入武庙奉祀。我国历史发展到宋、元、明、清,关羽的忠、义、仁、勇,特别是忠、义人格精神形象,逐渐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领域,在我中华大地上完全被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宋代时,宋哲宗(煦)钦封关羽为“显烈王”。宋徽宗(佶)给关羽先是钦封“忠惠王”,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宋高宗(构)曾钦封关羽为“壮穆义勇武安王”等。为祭拜关羽,各式各样的关帝庙,在宋代时又建立了不少座;元代时,文宗(图贴睦耳)先钦封关羽为“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又封“齐天护国大将军”、“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护国崇宁真君”等。三国故事戏,特别是其中的关羽形象,成了元杂剧历史戏中最重要的题材。如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亦称《单刀会》)中的关羽,以其“义、勇”为核心,突现了关羽那种惊人的胆识,超凡的勇武,凛然的正气等性格形象。特别是元末,罗贯中所著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付梓问世,更使关羽的名声大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罗贯中的倾向显然是“尊刘贬曹”的,小说中的关羽形象,被描绘得非常完美,实属勇武和忠义的化身,跃居历代名将之首。湖北当阳关陵有一副对联云:“汉朝忠义无双士,千古英雄第一人”,就是对当时社会宣传关羽人格形象的写照;明代,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令建关庙于南京鸡鸣山,并列入祭拜祀典。成化十三年(1477),明宪宗令建北京白马关帝庙。嘉靖十年(1531),世宗令建北京阳门关帝庙等。明神宗(翊钧)先后钦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人、鬼、神)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万历二十二年(1594),神宗还赐天下所有的关庙皆为英烈庙等。据《酌中志》记载,明王朝皇宫中的宝善门、思善门、乾清门、仁德门、平台之西及皇城各门等,皆供有关帝圣君之像。明代宣传和弘扬关公精神的主要著述有:宣德年间,宫廷大画家商喜绘制了巨幅宣传关公勇武的画册《关羽擒将图》。明末,河南孟津王铎觉斯甫编著刊印《关帝世家》,以及钱谦益编著刊印的《义勇武安王集》等;清初刚刚入关,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则犹封关羽为“协天伏魔大帝”,并为解州关帝庙题额扁“义炳乾坤”。雍正三年(1725),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则颁祭礼,定祭关羽仪典比照祭孔(孔子),正式将关羽列入国家祭祀主神。高宗(弘历)、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宣宗(旻宁)、穆宗(载淳)先后对关羽都有加封。到光绪(爱新觉罗载湉)帝时,对关羽更加钦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多达26字,为历代皇帝加封关羽之最。据载,从乡村到县、州、府、省以至京城,清时皆令普遍建立关庙。甚至在圆明园内,也建造几座关帝庙,可见关公的影响力之大。清代宣传和弘扬关公精神的历史文献,主要有康熙版刊本《关帝志》,乾隆版刊本《解梁关帝志》等等。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对关羽忠、义、仁、勇,尤其是忠、义人格形象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使其社会对关公精神的认知,以至形成共识达到了高潮。一是四朝帝王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极力推崇和崇拜褒封,愈加愈多,愈拔愈高。由一员武将而升为“王”,升为“圣”,升为“帝”,升为“大帝”,“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其地位显赫,完全超过了人间帝王。同时还将关羽与文圣孔子并列为圣人,共享春秋二祭。除民间普遍祭祀关羽外,朝廷还定期对关羽实行公祭。正因为这样,自宋元至明清,上至朝廷和王公大臣,下至普通官员、各界人士及一般黎民,以至海外的华人世界,便出现了对关羽前所未有的崇拜。二是各地普遍为关羽建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供奉的各式各类型的关帝庙达30余万座。据清《京师乾隆地图》所载:时北京城内,专祀关帝和以祀关帝为中心的庙宇,则达116座,为京城庙宇之冠。关羽不但成为民间人们供奉的神明,而且还成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祇。海外的一些华人居住区,以及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国,也都建有供奉关羽的不少关庙。真可谓“关庙遍天下”,“无处不焚香”,亦大大超过了对文圣孔子所立的庙宇和祭拜规模。三是文学艺术领域里对关公精神的宣传和弘扬空前。三国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据载起始于隋,但至唐的300余年间,宣传关羽事迹的文学艺术作品其数瘳瘳。至宋、元、明、清,由于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宣传和崇拜关公精神的作品,如历史小说、评话、戏剧曲艺、民间传说、诗文(即诗、词、赋、楹联等)、绘画等等,还有一些史志或传记,数量相当庞大,很难有一个精确的数字概念。此类文库所射放出来的,有血有肉的关公故事及忠、义、仁、勇精神,在我中华大地上可谓“庙食盈寰中,姓名走妇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宋、元、明、清四朝,对关公精神的官方信仰、民间信仰、文化信仰,达到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顶峰。此种信仰和教化的感染力度,便使“关老爷”成为世人心目中尊崇的偶像……。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史已将关羽一生的忠、义、仁、勇,特别是忠和义,纵观认知为关羽的人格形象精神。这种精神除孔圣人外,是完完全全超过了任何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人。这种精神,实际上折射着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象,而将这一现象提升到一定高度,从社会视角去认识它,凝练和升华,实际上蕴涵着人们所向往和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便形成独特的关公文化。
毛泽东主席一生酷爱史书,尤熟读《二十四史》。其中涉及到关羽方面,毛主席曾先后点评过6次。其中肯定了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忠义之举,誉为“千古美谈”周恩来总理曾于1952年春节前后,多次指示国家京剧院排练一些关公戏,并亲自安排《单刀会》、《古城会》、《水淹七军》、《汉津口》等剧目,先后到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亦肯定了关羽这位三国大将的英雄形象。
改革开放以后,时代的呼唤,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内外因素的互为作用,便促使现实将历史所推崇和崇拜的关公忠、义、仁、勇,特别是忠、义人格形象精神,古为今用,冀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精神的其中组成部分。成为有一定感染力度,以及潜移默化、教育感化、祛邪扶正,影响国人的希望动力。也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研究关羽,弘扬关公精神,宣传关公文化,便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及海外一些华人居住区,又空前的炽热了起来。
运城是关公的故里,市委、市政府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关公文化旅游节,年年不断,延续至今。河南洛阳,湖北荆州,福建泉州、东山,山西运城等地,以及海峡两岸,都先后举办过不同形式的关公文化论坛研讨会。2013年上半年,运城市委、市政府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先后组织解州关帝庙圣像巡游台湾全岛和福建等地,并取得成功。宣传关公文化,崇拜和信仰关公精神的热度,再一次在全国以及海外一些国家的华人居住区升温。
实践已预示着,当代对关公精神及关公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自宋、元、明、清以来,从未有过的发展阶段。时代将全力推崇关公的忠、义、仁、勇,特别是忠、义人格形象精神,弘扬正在复兴和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发挥应有的正能量作用。
作者:貟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