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业界
万千情愫忆关公
2018/1/18 15:21:10   次浏览

——读长篇文化散文不朽关公》

薛亮平 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河津市第二小学教师

 

《不朽关公》是暑假前最早被我列入暑期的书目。但直到今天,才打开她。人到中年,心思芜杂,静心读书成为一种奢望。

《不朽关公》作者是我尊敬的王西兰老师,他的作品风格一直为我所喜爱。他的《送葬》我每读一次泪流一次,感动,感伤,却感念着,不能释怀。他的文学语言或细腻温情,或清丽舒畅,皆真挚自然感人,让人欲罢不能。我多少回猜想:王西兰老师写关公,写这样的历史题材历史人物,读起来该会是一种怎样的味道呢?

凡事经历,才能体会。

读《不朽关公》,我没有想到自己依然会像读《送葬》一样,很快进入书中世界。关羽从出生到长大,到逃亡,到结义,到身经百战,到以身殉职,我一路看了下去。在王西兰老师自然贴切的叙述语言中,在书里恰到好处的精当评点中,我或欢喜或落泪,或担心或愤怒。在《北伐曹魏,伸张人间大义》一节,写到关羽败走麦城,和儿子关平、部将赵累,在临沮被俘时,王老师写了清代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写毛读到这里,批了一句:“令人拍案大叫!”而我则是满眼涌泪,心重如铅。合书,闭上眼睛,靠在被子上,平息自己的情绪。我的眼前浮现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情节,在大雪纷飞中关羽被缚的镜头是那么清晰。那时的确是苍天垂泪,大地素裹,山河为之哭泣。我想起当时上高中的儿子与我一起看电视,快到关羽败走麦城那一段时,他坚决不再看,起身走开。他说:“这一段太惨,不能看。”还说:“这后面的内容都不能看了,关羽怎么能那样死,这电视拍得恶心人。”儿子的话不全正确,我纠正了他,但我理解血气方刚的儿子,他不能容忍那么勇猛无敌的关羽会落到那样的地步,他宁愿回避那样的镜头。

而今天,王西兰老师的《不朽关公》一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专门了解关公的窗户。许是冥冥之中有关老爷的照应,我的心难得的宁静。在王老师精心编排和书写的段落文字里,我把脑子里以前就有的所有关公的记忆调动出来,旧版的新版的电视连续剧、陈寿的《三国志》书、易中天的《百家讲坛》讲座,还有从小在乡间耳闻目睹的关于三国的记忆等等,那些耳熟能详的一个个故事,在王西兰老师有理有据的点拨和澄清中,一点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关公,让我更加具体地了解了关公威震华夏、史册永载的军事成就。我知道了华容放曹是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故事,知道了有文章说关羽的刚而自矜是出自关公的用心良苦,知道了痛失荆州绝非关羽的大意,其历史责任更不应由他来承担……

《不朽关公》一书中,有对关公文化现象的追索,有对关公偶像地位的追认,有对关公精神源头的追溯,有对关公现实意义的追问。从“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尤宜借寇恂”,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关公对后世一代代人的影响,意义非凡。更为可贵的是,在《走进现代,我们仍然需要关公》一章里,王西兰老师以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担当,直面社会现实,写出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心里话。他不无忧虑地指出:私欲和享乐,贪婪和无耻,昔日春秋时代之下混乱的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人类劣根性,不仅未能由于进化和进步而彻底地绝迹,而且有些死灰复燃的迹象……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发出一连串掷地有声的责问:

怎么能够这样?

怎么竟会是这样?

见义勇为哪里去了?扶弱济困哪里去了?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哪里去了?义所当为毅然为之哪里去了?

还要不要除暴安良?还要不要挺身而出?

我们还会不会义愤填膺?

我们还会不会奋不顾身?

社会还有没有正义感?人们还剩下多少英雄气?

世上还有没有血性男儿?人间还有没有刚烈丈夫?

……

王西兰老师的责问是在问我,是在问你,是在问我们现代社会里的每一个人。无疑,现代的社会准则和道德准则已经遭遇到严重挑战,我们不得不严肃地思考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非常有必要认真地探究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王西兰老师的《不朽关公》,是给我们提供的一本教科书。

关公,就是中国人处事的标范,就是中国人做人的楷模。他以自己毕生遵循和坚守的忠义仁勇精神,比如重承诺,守信用,扶助弱小,见义勇为,坚持正义,忠于国家和民族等优良品性和德性,走进现代人的心灵和生活,走向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我们需要从传统的道德伦理土壤中汲取营养,所以,我们需要关公。

1988 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针对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七十五位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的优秀科学家发出了一个最响亮的声音:“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这声音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振聋发聩。

愿我们做关公忠义精神的自觉坚守者和传承者,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胸怀天下,厚德载物,严以律己,助人为乐,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愿关公精神与我们同在,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