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秋 楼
春秋楼居于寝宫北端,前有“气肃千秋”坊为屏,东西两翼刀、印二楼峙立,高大雄浑,结构奇异,气势冠绝,为庙内的最高建筑和最后一座主体建筑,是中轴线建筑群体中的最高潮。
春秋楼以供奉关羽夜读《春秋》像而得名。作 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的《春秋》一书,因孔子作书时闻听麒麟被猎遂叹息搁笔,又名《麟经》或《麟书》。故春秋楼初名麟经阁。明李维贞 《解州重修关庙记》“万历初(1573 )建麟经阁二十八楹,高九丈”;现存楼檐下的清嘉庆二年(1797 )九月州牧胡龙光题写的牌匾,也以“麟经阁”为名。但明清碑石和地方史志又多以春秋楼称之,沿袭既久,春秋楼遂为通称,麟经阁反而不名。
据庙内碑文,春秋楼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火焚后重建,嘉 庆二十年(1815 )地震,春秋楼摧毁尤甚。道光四年(1824 )仅作支撑加固。其后限于财力,至同治九年(1870)方才维修告竣。民国年间又有小修。现存春秋楼,是同治九年(1870)重修后的遗构。
春秋楼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楼阁,三重屋檐,四面滴水,九脊歇山式屋顶。台基为青砖砌筑,前沿中部设有宽广的踏道,石质踏道台阶九级,象征九重天宫和帝尊所居之地。踏道外两侧台边筑有石勾栏,望柱柱头雕刻蹲狮、金猴、化生童子等形象。栏板上雕刻着蟠龙、狮子、猛虎、麒麟、梅花鹿、飞马、玉兔、羚羊、卧牛等动物,樵夫、仆从、僧侣、儒生、武士、农夫、孩童等人物,伯牙奉琴、苏武牧羊、郭巨埋 儿、刘海戏金蟾、刘金进瓜、喜鹤报讯等历史故事,皆刻工细腻,灵动传神。
春秋楼平面为长方形,楼身采用了每间列柱的古代做法。一层四周环设游廊,廊内老檐柱一列,除了前沿装配隔扇外,其余三面均筑有砖砌墙壁。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墙体为装修不同,春秋楼的墙体因楼层较高、立柱偏细而略负承重之责。楼内当心处砖砌方形台基,台基上设置殿宇式木结构神龛一座。面宽三间,柱额、斗拱、隔扇、瓦顶俱全, 形制与崇宁殿内的神龛略同,惟装饰稍简。龛内泥塑关公王装坐像一尊,面相方圆,腹部隆起,体态稍显臃肿。龛上悬挂“威灵震叠”横匾一方,匾周镂雕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缠枝牡丹等图案,精细而艳丽。匾内金地蓝字,行书“威灵震叠”四字,稳重俏丽。有专家研究后认为,此匾题为慈禧太后笔迹,可能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西逃西安路过解州所题写。楼内两侧,靠山墙设大木楼梯两道,左上右下,供人们登楼之用。楼梯36级,代表当时山两所属36州府都受关帝威灵保佑。
二层亦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作为全国关帝庙中的巨构和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楼阁之一,春秋楼的二层结构与装饰颇有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柱网设置上,凡上下两层楼阁式建筑,通例是二层柱子少于底层或等同于底层,如大同华严寺普贤阁、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万荣后土庙秋风楼等,惟春秋楼二层柱子比底层多20根。究其原因,其一为春秋楼在四面廊柱和砖墙包住的老檐柱之间加设了撑柱一周共16根,并依柱装设遮蔽墙体的隔扇108 页,用以象征关帝的恩惠遍及山西全境108县;其二是在神龛前后增设金柱4根。
二是在神龛两侧增设的4根金柱上安装木墙隔扇,使居室式神龛(俗称 暖阁)分成前后两室。前室为厅,后室为龛,两室之间安有隔断,以木柱分为三间。前室明间畅朗,利于人们瞻仰和摆放贡品;两次间装设木板,与侧面山墙一起裱糊白绫,壁面以墨书写《春秋》全文于其上,为其他关庙所未见。后室一榻角放一几案,案上《春秋》一卷,页面已至卷册当心,案角上烛火通明。案旁所塑关圣头戴幞头,身穿癖袍,腰系玉带,侧身坐在榻旁。 左手平放在腿面,右手捨捋长髯,全祌贯注地阅读案上的《春秋》。此塑仿关帝53岁遗像神韵,面部七症,浓眉凤目,身躯魁伟,气度不凡,完全逾越 了普通神像的固有特质,活脱脱一幅世俗化的人物造型,为全国关庙塑像之精品。神龛上方,悬有康熙帝之十七子、雍正帝之弟和硕果亲王书写的“忠贯天人”匾额一方。神龛两侧,写有这样一幅楹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简洁地概括和歌颂了关公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实质,与龛内布设合体贴切,相映成辉。
三是楼上次间凸出的两眼藻井为全国孤例。殿堂式古建筑在神龛上或明次三间设置藻井者甚多,平面 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自井口下沿 至井底上沿多以小木作斗拱装饰,斗拱形制各异、层 数不等,整体造型皆井口朝下,如同华盖宝顶,高尚 富贵,华美精致。春秋楼上明次三间各设藻井一眼。 当心明间为常见的八角形藻井。两次间藻井则“不走 寻常路”,没有井口与井底之设,平面凸出呈圓形, 无边框,当心倒竖雷公柱一枚,形似花蕊,柱子周围 不设斗拱,而是以古建筑的昂嘴由上向下逐层加多加 长呈放射状,整体造型犹如怒放的菊花倒悬于梁架之上,花瓣伸展,尽情绽放!
四是二层的悬柱挑梁结构为全国大型楼阁式建筑 中的仅存实例。春秋楼二层四周环设游廊,廊柱底雕 莲蕊,悬空吊挂于一层檐上,乍一看,似乎是空中楼阁。实质上,却是运用杠杆原理,通过腰梁在老檐柱插榫挑承廊柱并以矮柱支撑的方法,承托上部楼檐重量,并将所负担的荷载传递到底层柱网上。其腰梁和 矮柱皆在隐蔽部位,裸露在外的是四面悬空的廊拄, 人行其上,如步虚空。据全国著名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考证,悬柱挑梁这种结构虽曾发现于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辽代壁藏、晋城二仙庙宋代神龛、晋城玉皇庙金代神阁、天镇慈云寺明代藏经阁等小木作雕造的楼阁上,但在大型楼阁上,这是唯一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