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公评略 > 崇拜
关羽崇拜的形成4
2017/4/21 11:39:11   次浏览

宋代与宋代以后,总的说来关羽的地位是不断提升的,对他的崇拜也是不断加强的,不过其中也有曲折,在明朝初年就有过一次跌落。《明会要·:礼六》记载:

洪武三年(1370)六月,定诸神封号,凡后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天下神,无功于民,不应祀典者,有司毋得致祭。

这种连神仙也须循名责实的做法,似乎目的是精简仙班,对滥竽(所谓“溢美之称”)其间,要予以全面清理了。实际上并没有精简多少,可以说雷声大,雨点小吧。不过关羽倒是优先被降级处理的,他被恢复原来的封号和谥号,即汉所封的“寿亭侯”(应为“汉寿亭侯”)和蜀汉所谥之“壮缪侯”。为什么到了明初会发生这样一个大转变呢?史无明文,很难确切地作出解释。只好结合朱元璋的其他作为,及其一些想法做些推测。洪武二十一年,皇帝下诏“罢庙祭,去王号”,这种普遍扫荡“王号”的做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封王的政治实践恰恰成为鲜明对照,但是两者都是为了巩固政权服务的。朱元璋在明朝秩序稳定之后,感到舞枪弄棒对于社会的安全是个威胁,于是便革除了数百年来一直与“文圣”孔子同享祭祀的“武圣”姜太公,自然那些从祀历代的武将、名将(关羽也是其中之一)就没有了着落。朱元璋的借口是“文武一体”,实质上是重文轻武,这是宋代以后统治者的惯技。以“武”著称的历史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贬抑。

我们前面说过关羽崇拜与江湖艺人的创作密切相关,而且这个形象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游民的思想与作风。朱元璋本身是游民出身,而且是典型的游民,所以他才被乞丐奉为“丐帮的祖师爷”。游民对朱元璋尊奉是有点趋炎附势之嫌的,因为朱元璋毫不买他们的账。在朱的眼中游民是百姓中的渣滓、社会的蠹虫的。这种人“村无恒产,市无铺面”,又“绝无本作行商”,只能做坏事(皆见《大诰》)。朱作了皇帝对这等人决不手软,多次予以严厉打击,并采取了严密的控制手段。朱元璋经历元末的社会大动荡,饥饿与动乱把大部分人都运动了起来。朱元璋本人也做过游方和尚,以求得一饱。他知道这些能够流动的人群的颠覆能量,因此,必须禁绝。可是从传统习惯来说,社会本来是允许一些人流动的,如和尚、道士、商人、学子以及一些在农村或城镇丧失了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人们。朱元璋连这些人也都使用各种手段,把他们控制起来,使其流动的范围缩小到最小范围之内,或者根本不许他们流动。例如和尚、道士也不许他们游方挂单,被固定在寺庙之中。读书士子,不许他们在寺庙借居(这是历朝历代都允许的)。商人流动要由基层政权组织开路条。对于那些胆敢擅自流动者或游手好闲者徒,人人皆可绑缚送官,官若不受,可直接送到京城,一路不许任何人阻拦。如果地方与宗族对于游民不问不管,不予打击,则要受到株连。

上面说过,关羽崇拜是与游民文化的兴起有一定关系的,关羽被生活中的不安定者视为保护神。当这些生活中的流动者受到如此严厉的限制和打击的时候,其保护神自然也就随之黯然失色。当然这只是明初最高统治者对关羽的态度,民间的关羽崇拜也还在发展,正如生活在明洪武中期以后的方孝孺所说:“穷荒远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怀其烈”(见《海宁关帝庙碑记》)。明初关羽戏曲大量出现也是一个例证。另外,这种贬抑也没有持续多久,到了正德、嘉靖之间,对关羽的崇拜又有所升温。万历十年(1582)封关羽为协天大帝,万历二十二年应道士张通元之请,进关羽爵为帝,关羽庙为“英烈庙”。万历四十二年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掌管神鬼人三界了。这时,他已经成为道教中的重要的神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