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述研究 > 杂谈
安邑古塔:从岁月烟尘深处迤逦而来
2021/6/2 17:18:31   次浏览

▲赵宋卿

□记者 张建群

自然的风景与四季同行,人文的风光却经年厚重。近段时间以来,安邑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学者们,写出了不少颇有分量的文章。让人们不由得向安邑方向多望了望。于是,安邑古塔,正式名称:太平兴国寺塔,再次映入记者眼帘。通过现场探访,查阅明代《安邑县志》与民国年间的安邑县志,再采访了组织修缮古塔者的后人,我们终于大略知道了安邑古塔的前尘旧事与现代传承。

小巷藏古塔

近日,记者专门去瞻仰了安邑古塔的风貌。出运城市区向东,从安邑主街往东走过一条较宽的路,再往北有一条很窄的巷子,向里望去便是安邑古塔所在的太平兴国寺的大门。

走到大门前,门口站着一名保安师傅。交流后得知,师傅姓宋,河南孟津人,已在运城生活了20多年。待记者说明来意,他打开大门。眼前的塔院洁净清爽,方砖墁地,纤尘不染。塔前有几通碑,但只有一通碑上的字迹依稀可辨认。从落款看,碑立于民国三十年五月三十日。从碑中所记可知,太平兴国寺建于唐贞观年间。

据塔前碑刻记载,塔所在之处,原是建于唐贞观年间的一座寺庙。隋唐年间,战乱稍息,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让人民安于田宅,休养生息。贞观年间,各地兴修不少塔寺,安邑古寺亦应运而生,且与历史一起步入了现代,成为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风景。

关于寺庙的名称——太平兴国,本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查阅资料可知,全国名字为太平兴国寺的寺庙有不少,如河南浚县的太平兴国寺、湖北武汉的太平兴国寺、山西五台山的太平兴国寺等。赵光义继位后,在全国重修了不少寺庙,均以太平兴国为名,表达他的治国理想,安邑太平兴国寺便是其中之一。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打响了侵华的枪声后,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安邑也未能独善其身。一些不法之徒窥视塔下传说中的宝贝,便明目张胆地在塔基下大肆盗挖,一时间塔身摇摇欲坠。时任安邑县建筑科长赵宋卿等人看塔身危险,便组织当地有识之士筹款给予修缮,共花去389块大洋,加固了塔身,让安邑古塔暂无倾覆之虞。

2012年,经盐湖区文物局申请,国家拨出专款修复安邑塔。据报道,共用去700万元,历经3年时间,工程竣工。修复后的安邑古塔塔身饱满挺拔,颇为宏伟壮观。只是原来的塔高89米,如今只有71米高了。2014年,安邑古塔入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赵宋卿其人

古塔前一座碑刻记载:

吾邑城内东北隅,旧有太平兴国寺一座,寺后浮屠巍然屹立。考之县志,寺系建于唐贞观年间,而塔之建自何时,未有所攷(kao)。但相传谓为同时所造者,理有近是。此塔十三级,高约二百五六十尺……大明嘉靖二十六年,地大震,自顶裂至七级,缝宽尺余。万历地震分而复合,可谓神矣!民国九年大地震,将塔尖摇落,而塔之全身尚属无恙,亦云幸矣!顾自卢沟桥事变后,一般不肖之徒,竟偷将塔之下层周围砌砖,挖掘甚多。以致塔基不固,势将倾覆……知事闻报之余,当躬往勘验,事与言符,当与僚友筹划补修方然。面令警察所长监视捕盗砖犯,免致将可宝贵之古塔频于圮毁。故於本年春,鸠工庀(pi)材,督同建筑科长赵宋卿,从新修葺,保存古迹。计於四月初七日兴工,至五月二十七日竣工。此役共需洋三百八十九元三角,需工若干……

碑文记载了古塔修建年代、塔高,明嘉靖地震开裂,万历年间复合,近代又遭破坏等历史。

6月1日,记者联系到碑文中提到的,1941年曾经组织人力修缮安邑古塔的赵宋卿先生之曾孙赵超。赵超生于1986年,安邑南街人,现供职于运城一家媒体。他听老人讲,赵家祖上经商,家境富裕。曾祖父赵宋卿留学日本,学成归来后,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任命为安邑县建筑科长。

后因战乱,安邑太平兴国寺建筑倾圮,一片荒凉。再加上不法分子的破坏,塔基砖缺失严重,顶部已裂开的塔身险象环生。赵宋卿先生宅心仁厚,急公好义,他深感先辈传承了千余年的古建,承载着珍贵的文化记忆,绝不能毁于一旦。职责所在,良知所使,他集资并组织人力,对古塔进行了修葺。

赵宋卿先生长子赵琦也是安邑县历史名人。据资料记载,赵琦,1917年生于安邑南街吴家巷。1938年参加山西赵城牺盟会,曾任洪赵地委宣传部部长,晋绥汾阳县委组织部部长、交西县委书记等职。1958年调任南京海军军事学院工作。196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校军衔。

赵琦是赵超的伯祖父。年轻的赵超很早就了解了祖上的事迹,并心怀敬意。他虽然只有30岁出头,但是热心公益,经常参加各种扶贫济困活动。赵超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颇有研究。

他告诉记者,祖上的作为对自己是一种鼓舞,也是引领和教育,只有传承好他们和历代先贤的思想智慧,不断创新,才能无愧于一位后来之学人的本分。

可以说,安邑南街赵氏家族与安邑古塔之间的渊源,在新时代得到了续写与传承。

县志记载

据原运城市(今盐湖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博文先生提供的资料,明代曹于汴主修的《安邑县志》记载:太平兴国寺塔,唐贞观年建,有碑记。塔高三十丈,基广,以砖甃(zhou),嘉靖乙卯地震,从顶裂至七层宽丈许,万历间复合,殆不可测。

在由景梅九先生主修的《安邑县志》上则记为:太平兴国寺,旧志云建于唐贞观时,《通志》谓建于宋嘉祐八年。此因宋有太平兴国年号,而嘉祐在其后,或追用此名。然以寺中塔内造像考之,断非唐以后所建。疑唐时别有寺名,至宋嘉祐重修,始改今名。惜寺碑残缺无征,俟再考。寺内有塔十三级,高二百六十尺。明嘉靖地震,从顶裂至七层,万历地震仍复合。及民国九年阴历九月大地震,自西北来,约十五分钟。将塔顶震落,上盖铁锅一口,口径约五尺,已堕碎。铁塔尖一支,长约丈余,下径约二寸,上铸绛州二字。铙铁尖之下有铁螺旋一座,如展开盘香。通宽三寸余,厚约四分,皆堕下,由县收存。民国十八年经县会议决,委周绅承舜及吴协伯、李雨三两君改建该寺为工厂,购铁机织洋布以利民生。寺中仓廒神舍均拆毁,惟大佛殿由周绅等力争保存,以其建筑坚牢,室亦宽敞,任何使用均宜。惜军队林立,驻扎无所,以生利之地址,作耗财之营房,未减负担,反增重累,可为一慨。

由县志记载可知,太平兴国寺内重修过,但近代以来还开过工厂,住过兵,直到近几年,国家文物保护部门斥资重修,才有了今天全新的太平兴国寺塔。

民间传说

太平兴国寺塔,也曾叫过南海观音塔。说起南海观音塔一名的由来,民间流传有一则故事。

传说,古时有一年,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来到舍利塔前,绕着塔转了转,发现塔身有不少地方需要修缮。于是她便去附近的百姓家游说大家去修塔。老百姓说,现在生活困苦,人们吃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修塔呀!老婆婆说,只要你们来修塔,我负责天天让你们吃饺子。后来,人们开始修塔,果然每天都能吃到饺子。

有个人怀疑老婆婆一个人怎么能够包出那么多的饺子,便从厨房的窗户缝中向里边看,发现老婆婆用手一挥,锅里便满是饺子。他大惊,心想这老婆婆绝非凡人。果然,在塔修好的那一天,老婆婆忽然腾空而去,人们在一朵祥云上边看到了观世音菩萨。于是,舍利塔便改名为南海观音塔。

采访那天,记者绕着安邑古塔走时,发现塔基处有两个门。朝西的门里边有阿弥陀佛的圣像,朝东的门里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像。这样的安排,可能与民间流传的故事有关。

塔院的东侧是一座大院子,隔墙望去,院内是殿宇的形制,应该是太平兴国寺院所在了。在查看塔前碑上的字时,有一位身着僧衣的师父从外边进来。本想问问师父有关安邑古塔的情况。塔院的保安宋师傅说,师父好清净,此前有过交代,不要把外人往他那边带。听了他的话,记者打消了采访的念头。

离开太平兴国寺塔,走到巷子口再回望安邑古塔时,它在巷子深处,若隐若现。安邑的人口越来越多了,建筑也越来越密了。不过,安邑古塔还是那么巍峨、壮观。它从岁月的烟尘中走来,在新时代焕发了别样的光彩。

上一篇:从考古学和文献学中探究蚩尤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