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述研究 > 论文
禹门口周边的关公崇祀
2019/12/7 9:34:16   次浏览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龙门村的关公雕像,耸立在龙门新区的大门前。

从河津市区出发,沿108国道向西北方向行驶十多公里,下了东西方向的国道,向北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到了龙门新区。

龙门村坐落在吕梁山脉的龙门山下,乡里的人们习惯称之为口头村,是源于西邻的禹门口;还有一个名字叫“神前村”,是跟村后的关帝庙有关,位于关老爷神庙之前,就叫神前村了。改名龙门村,是1955年了,因为村子紧邻“鲤鱼跳龙门”的黄河天险而得名。神前村这个名字虽然已记到了历史的书册中,然龙门村人对关帝庙的爱护、对关帝的信奉,从古至今,未曾改变。现在的龙门村人已搬迁到楼房林立、花草树木围绕的龙门新区。刚走到龙门新区,迎面就是一座关公戎装雕像,高高蹲坐在大理石砌筑的平台上,头巾披风,铠甲染霜,刀立侧后,手捧《春秋》,一脸肃穆,满目专注,神态安详,气度非凡,让人不由得驻足仰视,思绪也不由得扯到了很久以前……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家里老人讲过许多关公的故事,知道在北边的吕梁山脚下,有个山峪叫做遮马峪,有块石头叫上马台,还有一处庙称作捉马庙,这些,  都跟关公有关。

相传三国时,关公带着周仓来到河津北山一带巡察地形。二人行至西硙口时,忽然听得山中轰隆作响,赤兔马嘶鸣如雷,刨蹄不前。关公不明就里,遂下马察看,谁知赤兔马竟然脱缰向南奔去。周仓见状,撩开双腿,一口气追了十多里路,一直追到尹村村南,才将赤兔马捉住。关公心生疑惑,不知是哪方妖孽作怪,惊吓了宝马?他四处端详,发现不远处有一匹石驹和一头红沙牛正拉着偌大的吕梁山迎面而来。关公心想,如任其前行,势必压坏不少良田,百姓岂不遭殃?于是,他大吼一声:妖物休走!声起刀落,石驹被一刀砍死。石驹一死,那红沙牛独个拉山,负重不过,也当即气绝身亡。据说,遮马峪东边的红石崖,便是那头红沙牛的残骸。而那被砍死的石驹,体内竟然咕嘟咕嘟冒出一股清水,顺势向前淙淙流淌,从古远的年代,一直的,流到当下,也就是今天遮马峪泉水的由来。岁月更迭,山河依旧。如今,遮马峪的泉水还在汩汩流淌,听当地人说,无论旱涝,这股泉水都不疾不徐地流淌着,不丰沛,也不干涸。因了关公,因了这个美丽的传说,这股泉水也为当地百姓喜爱且得到了呵护。而那被关公一刀砍死的石驹呢,如今也仍爬在遮马峪涧底,颈部的刀迹还在。关公一刀砍死了石驹,自己的青龙偃月刀也卷了刃,他往前一瞅,发现东北处的青石乌亮,于是上前扒拉下一块石头,蹲下身将刀磨好,转身踏上一块青石,纵身一跃,安坐马上。此后,人们便将这块青石唤做上马台。后人为纪念周仓忠勇,在周仓捉马的地方建了一座捉马庙,也叫老爷庙。传说此庙有一神奇之处,大热天的时候,庙外烈日炎炎,庙内却凉风徐徐,清凉无比。前几年,尹村百姓为了弘扬关公精神,在村南新建了一座捉马庙。

还有一座饮马庙。传说关公对遭遇妖驹发威作孽,宝马受惊,不听驾驭的事非常纳闷,神心不安,就前往僧楼后土庙求助后土娘娘,当行至后土庙背后不远处汾阳池边时,人困马乏,满身汗浸,便在池边树荫下饮马小憩,净面整冠后,才进庙祀拜后土娘娘,祈愿护佑平安,成就扶汉大业。后人为纪念他祭拜后土庙,遂在汾阳池旁建一座饮马庙。现在,饮马庙已经无从考究,只有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还在乡人们茶余饭后口口相传,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人们学习关公精神。而北午芹村北水沟、魏家梁、石匣沟、石匣沟大湾等地的马蹄窝、鞭印等等,传说也都是关公留下来的。北午芹村北水沟山梁上,还留有赤兔马的四个马蹄窝,还有刀印和人的脚印,马蹄窝足有一尺多深。这些传说虽有附会之嫌,有叙述者的主观渲染,不能当真,但其中所蕴含的人们对关公关帝爷的恭敬和钦佩之情,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对忠义仁勇这些高贵品质的赞美和对太平生活的向往,也是真实的。况且,河津北依的吕梁山距离关公老家的解州不远,在那遥远的时代,一生征战南北的关公和他的赤兔马来到这里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想象着,不由得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仿佛看见关公在这里打磨好他的青龙偃月刀,然后,提刀,蹬石;然后,跃上赤兔马;再然后,向着心中的光明和正义奔驰而去……

顺着龙门新区的街心花园一路往西,就是龙门村的禹王庙。据当地老人们讲,禹王庙本在黄河边的山崖上,为了纪念方便,弘扬大禹不畏艰险、造福一方的精神,遂在此处建了禹王庙。

禹王庙正中的大门两旁,一对石狮雄踞左右。拾阶而上,迎面是一尊高大庄严的禹王塑像,手里捧着“状元榜”,是迎合了“鲤鱼跳龙门”这个美丽的神话,希求龙门子弟能勤学苦读,荣登金榜。穿过山门,进入庙院。院内绿树成荫,松柏蓊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有序,依次有献亭、大殿、左右偏殿以及东西两侧的配殿、钟鼓楼。虽是新建,倒也气势恢宏,错落有致。

献亭为灰瓦盖顶,灰陶屋脊,圆筒瓦沟,灰陶鸱尾,屋脊正中立的两条游龙相对而游,中间是一颗灰陶宝珠。献亭廊柱是石础红柱,两边立柱间是雕花护板,横梁、飞子和迎风板上的彩绘色彩华丽。门两边立柱有木牌楹联,黑底金字:

 

绝壁耸千寻两岸平分秦晋界

洪流奔万里中流遥拔古今天

 

献亭和正殿的院子正中蹲坐着一座漆黑铸铁香炉,里面的香灰几乎要满溢了,可以想见前不久禹王庙会时的热闹景象。香炉正对的北面神殿,就是供着禹王的正殿。西边的配殿是娘娘殿,正座供的是观音菩萨、左为九天玄女,右为碧霞元君。偏殿东是药王殿,供奉了三尊医药神,正座为孙思邈,左为神医华佗,右为药圣李时珍。偏殿西为仁贵殿,供的是白袍将军薛仁贵。

关帝供奉在东边的配殿,是为财神殿。听守庙的老人讲,龙门村以前的老爷庙,兴建的具体年代已经无从可考,清朝时期老爷庙的香火最为鼎盛,可以说那时的老爷庙是龙门人以及周边村子的人们心中的圣庙。逢年过节,都有人前来祭拜祈祷。遇到大事小情,人们也会来到这里烧香求签,祈愿关老爷指点迷津,保佑全家老小事事顺遂。直到中华民国时期,老人说,在春节期间,龙门村元宵节的社火游行队伍还是习惯上先到关老爷庙前转一圈。

财神殿两旁悬挂着黑底金字的木刻楹联:

 

天地宏财归信士

春秋大义壮龙门

 

说的还是关帝的仁义和忠信。

走进庙堂,就看见端坐正面的关公。像前悬挂着明黄色的绣花帘,神像背后也悬挂着一幅金黄色的盘龙绣花旌旗。像前的香案、香烛、功德箱等摆放得整齐。关帝爷端坐在一米多高的台子上,头裹绿巾,身着绣着盘龙的绿袍,肩披灰蓝色的披风,手捋长髯,满面红光,神采飞扬。虽然是坐像,却如山岳般高大威严,那挺直坚毅的躯体,似乎包容了千山万壑、五湖四海,给人一种正气凛然之感,也让人有一种见到了亲人的感动。关公神像两侧,一边肃立的是捧印的关平,一边肃立的是持刀的周仓。

站在关帝像前,我不禁想起了李家堡关帝庙和樊家庄关帝庙。

那天邂逅到关帝庙,完全是个意外。因为是元宵节,去李家堡是为了看转花灯。李家堡的转花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精美、巧妙,耍转花灯的人跑动起来,转花灯也会迎风如风车般转个不停,有一盏灯三盏灯或者五盏灯的,也有十多盏灯悬挂成各种形状的大花灯,甚至还有二十多颗转花灯组成的大花灯。持花灯的人跑动起来,所有的花灯一起旋转,流光溢彩,美轮美奂,非常好看。没想到,这次李家堡的花灯演出场地就在关帝庙前的巷子。时间尚早,就走进了关帝庙。那是一座简单、朴素的庙堂,没有庙院,更勿论山门、献亭、正殿、配殿等等,只有三间小小的房子,坐东朝西,正对门的一间供奉的是关帝,端坐的关公绿巾绿袍,双目炯炯,面容平和,仿佛一位慈祥和善的老人,给人的倒是一种宁静和可亲的模样。历代王朝统治者偏重于宣传他的忠诚,民间百姓记住的则多是他的信义和智勇,记住的是一个视友情重于生命的男子汉。关帝两边侧立着捧印的关平和持刀的周仓。左右两边的偏房放着些铜锣皮鼓等闹社火的东西。庙堂窄小,迈过门槛,走不了两步,就是香案,然前来上香、祭献的人却不少。因为是元宵节,村里人家早早备好祭献的供品,天色刚朦胧,华灯还未亮起,就有人端着丰盛的供品,进得门来,肃立于香案前,把手里的红漆方盘朝着关帝拜三下后,把方盘祭献于香案上,然后上香,跪拜。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庄重虔诚的,每个人的动作也都是恭敬有礼的,看不出有丝毫的应付和懈怠,更不见些许的仓促和潦草。香烟缭绕中,小小的庙堂也弥漫开来大殿大庙里才有的庄严和肃穆。等到圆月冉冉升在空中,灯笼洇开一片红晕时,李家堡的元宵社火开始了。人们身着白色镶红边的仿古戎装,头上扎着白色头巾,排列着整齐的队伍,敲锣打鼓来到关帝庙前,放烟花,扭秧歌,舞花灯。一时一刻的,关帝庙前热闹了。花灯照亮了人们的笑脸,也照亮了小小的关帝庙。看着巷子里热闹的社火,我想,人们是把对关帝的恭敬、对好日月的祈盼敲在了锣鼓声里,融入了绚烂俏丽的花灯的舞弄中了吧。

樊家庄的关帝庙在村委会的二楼,一楼是村委会办公室。二楼的房间改做了一间间庙堂,供奉了关帝、法王、观音娘娘、财神和药王。大楼在东,紧邻的西边是舞台,舞台的另一边还是村委会办公室。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是樊家庄的古会。古会时,戏台上会唱蒲剧,戏台下还有社火。人们抬着法王游街,祈求法王护佑平安,一队身着粉红衣裤的媳妇扭着秧歌紧跟其后,秧歌队后是锣鼓队,嘭嘭嚓嚓敲得响亮。这一天,村人以及临村人会早早地来到庙院,看社火,看蒲剧,也会兴致勃勃地登上楼梯,到二楼的庙里,给关帝及众神上香、跪拜,你会亲切地感到老百姓的愉快,你会明白关公精神一直在河东大地上传承和延续的原因,而如此浓郁的人情味大概也符合关老爷在他们心中的位置。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之所以出生入死、戎马生涯,为的是那桃园结义、举剑血盟的承诺。正因为此,关羽在千千万万黎民百姓心中,成为了一种图腾、一种崇拜、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寄托,传递的是百姓的崇敬与爱戴、理想与信仰。

思绪回到眼下的龙门村关帝庙,在配殿东西两边的墙上,我看到绘有温酒斩华雄、夜读春秋、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等关公故事图画。图画上的关公,或跨着赤兔马千里走单骑,或挥舞青龙偃月刀勇战强敌,或静坐月下手捧《春秋》安然细读,给人的都是一个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关公,是完全不同于神坛上端坐的关帝了。在这些图画前,我伫立了很久、很久,顺着画中关公的目光,我恍然穿越到了那个乱世,耳边似乎激荡着不绝于耳的历史回声——那是关羽千里走单骑的马蹄声,那是关羽挥刀斩頑敌的金戈声……历代的人们把关羽推上神坛,高度颂扬,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集民族性、道德观念和精神文化于一身的人物,也是唯一一位被儒、佛、道三家认可的历史人物。关老爷的事迹令人敬佩,读过《三国演义》人都知道,他在追随刘备时曾经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无奈依附曹营期间,也大义凛然不失气节,降汉不降曹,保着二位皇嫂千里寻兄;加上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威震华夏等故事,无不体现出他的英勇无畏和忠义凛然。

关老爷这种忠义智勇的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所以关公圣像就成了河东人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更是这一方水土人民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运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身份,那就是武圣关羽的故乡。别说在运城市区的所有重要公共场所,都能看到矗立着高打的关公铜像和巨幅宣传画,就是在乡村里,也几乎是有村必有庙,有庙也必定会有关帝庙。不论是李家堡窄小的关帝庙,还是樊家庄二楼的小庙,以及那些或者年久失修破败坍塌的关帝庙,或者根本没有了踪影、只生长在百姓的心里、存留在村志纸页上的关帝庙……这些境况有着现实的无奈和尴尬,但也会让人觉得这块大地上的人们,在以不同形式表达着对关公的崇拜和敬奉,也表达着自己作为关公故里一员的骄傲,在随时可以仰视的同时,也会时时地,记住这里是忠信仁义之地吧。关帝庙成为一种超越了建筑本身意义的存在,关公也已经成为佑护一个历尽苦难民族的全方位的神,栖身于我们烟火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大禹庙出来,我又来到龙门新区,当我目抚一栋栋的高楼,徜徉在干净整洁的街道,流连在小巧别致的街心花园,不由得感慨万分,在滔滔黄河的岸边,这个一度以贫穷落后有名的码头村,如今变为让多少人眼羡的欣欣向荣的新农村。让人感慨万端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龙门人在大刀阔斧地发展集体经济的时候,在艰辛创业、不懈努力的时候,在百姓逐渐富裕的时候,在赢得一个个荣誉的时候,也一定秉持了关公忠义智勇的精神,龙门人也一定会把这种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

仰头再看龙门新区大门口耸立的关公雕像和雕像背后“鲤鱼跳龙门”拱形门楼,就不难理解龙门人把这两幅雕像安放于村口,并且安放在一处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