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观察
榆林边关的关公显灵与战神崇拜
2020/4/20 9:47:54   次浏览

李云峰

山西省作协全委会委员

运城市作协主席   

20175月,我们一些关公文化研究工作者,在运城解州关帝庙文管所卫龙所长、傅文元副所长带领下,前往陕西省榆林市和延安市等地,走访调研当地的关帝庙建设、关公信俗与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参观了榆林市关帝庙、榆阳区沙沙墩关帝庙、镇北台关帝庙、大墩山关帝庙,和延安市安塞县招安镇的关帝庙。 经过实地走访以上这些当年属于边关地区的关帝庙,结合对陕西榆林市关公文化研究会和榆林东山关帝庙管委会编纂的《榆林东山关帝庙志》、当地关公文化研究者李春元的《榆林关公庙》以及榆林市关公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关公文化》期刊的阅读学习,笔者发现,这些边关地区的关帝庙,大都位于古长城遗址沿线一带,介乎山区与沙漠交织的地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们除了建筑布局宽阔疏朗、通透敞亮和民族融合、多神共祀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其中许多关庙的修建祭祀,都附和着关公在军阵中显灵助战、抵御外寇的传说故事,且或刻记于碑石之上,或记载于方志当中。每每读起,都禁不住被再现眼前的金戈铁马、硝烟弥漫、人神共愤的战争场面惊心而又动魄起来!而且这些丰富的显灵助战内容,也可以作为关公何以获得至尊战神地位的一个重要考察内容。

 

 

说起关羽身后显灵的传说,应数在湖北当阳玉泉山为最早。陈废帝光大年间(567-568),天台宗四祖智顗禅师云游至此地,遇见关羽显灵,始建玉泉寺。而最早与战事联系在一起的颇为知名的显灵故事,就是《宣和遗事》中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年间,因上古时期被轩辕黄帝杀死在河东盬盐池边的蚩尤作乱,道士静虚真人请来关公打败蚩尤,盐池得以恢复生产的传说。为此,宋徽宗特意赐封关公“崇宁真君”,而后,有相继加封关公为“忠惠公”“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这些,或许就是关公以战神的威力显灵边关助战驱敌传说故事生发的根由所踪吧。

而榆林边关的关公显灵助战的传说,由来已久。在明人郑庆云修纂的《嘉靖延平府志》当中,就记述了这样一则:“相传正统十四年(1449),沙尤寇叛,攻郡城,遥望城中皆赤面神兵,心慑丧,遂退,王师从而扑灭之。盖阴佑之功也。

李春元先生在《榆林关公庙》一书当中,也辑录了许多关公显灵故事,其中明天顺二年(1458)二月间发生在横山县三墩梁寨的关公显灵故事,值得玩味。据民间传说的版本,因为蒙古人突然包围了位居无定河北岸的三墩梁寨,守寨的慕容百户率领骑兵出城迎战,不幸全部壮烈牺牲。慕容夫人继续指挥子弟兵坚守寨堡,情势非常危急。是夜,焦虑难眠的慕容夫人突然看见一位身披绿色战袍、面如重枣的威武将军出现在面前,对她言道:你丈夫重文轻武,才有今日之祸。念他忠义,某特来助你一臂之力!慕容夫人急忙询问计从何来?将军说明日天亮只须如此如此,便可退敌。第二天早晨,但见魁星楼前,那位将军擂响战鼓,身后一面大旗上分明写着一个大大的“关”字,身边还有一位黑脸大汉,双手高举大刀,跟随着将军的鼓点来回舞动!守城的士兵顿时群情激奋,齐声呐喊,声震山川,吓得蒙古人魂飞魄散,四散溃退。退兵后,慕容夫人得到朝廷封赏,并于魁星楼外修起一座关王庙。

同样的关公显灵传说,也不止一次发生在吴堡县城。明崇祯二年(1629),因兵变士兵和饥民攻打不下吴堡石头城,不但被誉为“铜吴堡”,那些攻城的士兵和守城的明军官兵还一致认为是城里关帝庙里的关圣帝君显灵助阵的结果。后来到了清同治八年(1869),又有哗变士兵乘着夜色猛攻吴堡城,结果死伤惨重,纷纷投降。他们声称看见城头站满了红脸大汉,刀枪不入,肯定是关公显灵助威啊!

崇祯九年五月,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军陕北,在相继攻取绥德、米脂后,却在南丰寨前遭到守将乔光荣率部顽强抵抗。守寨子的兵士亲眼看见有一位红脸将军率领身穿绿色箭衣的军士呐喊助阵,才保住了寨门不破。为了报答关老爷显灵相助的神恩,庆祝这次来之不易的胜利,乔光荣决定修建一座关帝庙,并于崇祯十年春竣工。

在明朝一代,因为关公显灵帮助守军战胜边寇,从而享受到皇帝加封尊号的关帝庙,莫过于横山县的三捷关关帝庙了。横山县的三捷关关公庙的前身,是个将军庙,蒙古英雄木华黎死后棺椁曾暂厝于此,元朝时改建为关王庙。明成化七年(1471)三月,三边总督王越率领延绥守军将士与抚宁侯朱永率领的京营兵,在分进合击北元残余势力头目阿罗出所部的侵扰途中,于马鞍山忽遇沙尘暴,迷失方向。就在这紧要关头,只听见半空中有人大喊“跟我来”,引导将士们追上敌军,大获全胜。回师途中,士兵们在马鞍山上发现了一座破败不堪的庙宇,墙上的壁画神像分明就是武安王关公。大家顿时醒悟过来,原来正是关公显灵帮助他们走出尘雾、战胜敌寇的啊!

到了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新任延绥巡抚刘敏宽与副总兵李怀信、参将杜文焕等率守军,一连三次击溃河套蒙古各部数万人的进犯劫掠,被万历皇帝赐名“三捷关”。万历皇帝事后得知交战之地有一座关帝庙,三战三捷靠的正是关圣帝君的护佑,又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万历十年(1582)为关公加封的“协天大帝”封号之上,进一步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帝圣君”,长达十六个字,山上的关帝庙也迁建于山下三捷关口。

清代记述关帝显灵事迹的,有道光十九年(1839)所立的《重修勒马关帝庙碑记》,碑文中有如下记述:

 

父老相传,我朝定鼎之初,寇匪侵疆,适遭攻急,城郭几陷。突见郭之岭圣帝勒马提刀,显护空际,直取酋首,庇全庶命。

 

据无名氏所撰《建筑庙内官厅兼购置祀田记》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正月十八日凌晨,在米脂县城又发生了关公显灵困住偷袭的回民军的故事。当时,一百多名回民军士兵乘着守城士兵打瞌睡的间隙,搭起云梯爬上北城墙,然后依照约定在华岩寺关帝庙旁集中,随后就迷失了方向,被钉子一样钉死在原地,直到守城团丁手持火把、一个个红脸大汉般杀气腾腾地合围过来,他们才落荒而逃。碑文最后说:“若非神灵默护,何贼到庙旁忽止,不一时而败北?殆神助非人力也。”同治皇帝为此特意给关帝庙亲书“武忠”匾额,颁发圣旨,对米脂军民进行表彰。至今米脂人还口口相传着这样的一段顺口溜:“米脂县,城套城,城下有个黑窟窿,红脸大汉当中站,回回吓得不动弹。”

而由清延榆绥总兵刘厚基撰于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二十四日关帝诞辰的《重修东山关帝庙碑记》中,也非常具体地记述了东山关帝庙曾经发生的关帝显灵帮助边军驱溃贼匪的事迹:

 

同治七年正月,贼匪突临城下,竭力拒守,势渐不支。十四日黎明,贼忽为鸟兽散,若有驱之使然者。嗣有被虏者出,声言此次贼中誓期残破,刻日进攻,讵意是夜大雾,瞥见火扬炮震,红绿旗帜棋布星罗,有若神兵自天而下,遂行惊溃。闻语疑信相参。群庆更生,焚香叩谒。迨睹东山关帝庙中旗式相符,始悟合郡生灵获免涂炭者,实赖神之默资显佑也。

 

 

那么,榆林边关当真发生过这许多关公显灵助战的神异故事吗?让我们再读一读李春元先生根据史料记述的有关三墩梁寨那场守卫战的真实故事:当时,鞑靼人渡过无定河,包围了南岸的波罗寨,展开激战。三墩梁寨的慕容百户率领十几名骑兵前往支援,结果与已经撤退过河的鞑靼人相遇,敌众我寡,全部牺牲。鞑靼人随即包围了三墩梁寨,想趁机攻取。慕容夫人听说鞑靼人非常害怕关公,就从军中找出一名容貌酷似关公的大汉,化装成关公模样,上演了先前所述的一幕,暂时镇住了鞑靼人。一个时辰后,波罗寨赶来的明军主力投入战斗,击退了鞑靼人。后来到了清代,有个自诩熟读《三国演义》能顶半个孔明的秀才邹半孔,曾经也给攻打太平军的曾国藩出过同样的计谋,只是未被采纳而已。

俗话说心诚则灵,既然将士们在这艰苦卓绝、生死攸关的战场上那么虔诚地信奉战神关公,那期待战神关公显灵护佑的意识,也自然就会成为一种共同的期盼,于是乎,一场场战斗的胜利,往往就会让将士们认为是他们战前烧香祈祷的结果,更会把战斗当中许多人力与自然交汇发生的情形视作神灵相助的奇异威力,并口口相传,坚信不疑。

如果追根溯源,边关将士把关公作为战神来信奉崇拜的风尚,又应该与关公早在唐代中期就被皇家以武将身份配祀武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玉泉山为关公始建祠庙以降,不但关公的家乡解州也于陈末隋初间在城西为这位从这里走出去的忠义仁勇的英雄建起了“关羽祠”,出生地常平里也为他建起了祖祠,就是在其生前行迹所到的周边地区,也建起许多祭祀他的专祠。比如北京地安门东的白马关庙,据史书记载皆“隋基也”;再比如宛平县东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建的汉寿亭侯庙,亦“盖隋之旧基也”;再比如明《万历通州志》记载:“关王庙四,一在州治西北,唐天宝五年(746)建。”更有唐代天宝十五年(756)进士郎士元,曾于建中年间(780-783)早期赴任郢州刺史期间,在当地的关羽祠庙送别友人,并为此作了一首《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

 

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

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虽为感恩者,竟是思归客。

流落荆巫间,裴回故乡隔。

离筵对祠宇,洒酒暮天碧。

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

 

由此可知,至唐代中叶,祭祀纪念关公的祠庙已经不在少数了,而且已经凸显出关公的“义勇”精神。但是,关公真正以“忠义勇武”的战将精神得到官方祀奉,则始自唐德宗时期诏命敕封,以配祀的身份进入主祭武成王姜尚的武庙。

据《新唐书·礼乐志五》记载,建中三年(782),孤忠之臣、礼仪使颜真卿奏请道:“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典。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唐德宗准奏,下诏令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出古今名将六十四人图形,这其中就有“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这是关公正式进入官方祭祀的武庙的开始,尽管是以配祀的身份,但已经凸显出关公所代表的勇武精神。这也是自关公逝世540年后首次享受国家级的典祀,为关羽走向战神,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榆林地区,明代成化年间甚至更早出现的一批武庙,或许正好折射出关公自唐德宗以来作为武庙陪祀神的真实情状。而且从一些史料记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关公由一位配祀的武将身份,逐渐获得独立供奉的演变过程。比如榆林东山关帝庙的前身既是一座武庙,祭祀着武成王黄飞虎、秦代名将蒙恬、汉代名将李广,直到关公和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等历代名将;到了明弘治元年,奉命到榆林督办粮草视察的太监张绅,因为非常敬重关羽和岳飞,就主导在驼峰山顶新修建了关岳庙;而后,由于岳飞抗金,不为清王朝统治者所容,加之自明代以来对关羽帝号的层层加封,关岳庙也就改建成了专一供奉关公的关帝庙。再比如在神木县城西今二郎山上,有座二郎庙,其中供奉的主神,是隋代隋炀帝时期的赵昱,他因治水斩蛟,被民众敬祀为神;而武财神赵公明和关公,也是配祀之神。还有神木县南关的立马武庙,与凤头山武庙始建时间相近,供奉的是春秋郑国一代名将颖考叔。

但与此同时,单独祀奉关公的祠庙,也随着宋代皇帝的不断加封至义勇武安王,而发生了变化。首先,在关公的家乡解州、安邑两池盐池神庙里面,也特地为他建起一座专门供奉的西大殿,与祀奉盬盐池神的大殿并立;而各地祀奉关公的庙宇,也都改称武安王庙,亦简称武庙。但是到了明朝建国之初,因为朱元璋整治恢复寺庙诸神的原有封号,关公也被取消宋代以来所获得的封号累加,还原为“汉寿亭侯”,祠庙自然也就改称“汉寿亭侯祠”了。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朱元璋时代的结束,才随着管理环境的逐渐宽松,人们在重修供奉关公庙宇的时候,又逐渐选择武安王的称呼,庙宇的匾额,自然又恢复成了武安王庙、武庙了。比如神木县凤头山上的关王庙,又称武庙,即武安王庙,有资料推测应该建于宋元之际。并留存下榆林市仅有的一首明人张邦教记述该庙的五言律诗《神木谒武安王庙》:

 

乡园连邑里,此地界新祠。灵迹古今著,忠心天地知。

门间生翠柏,地僻播芳蕤。欲假吾王剑,长驱斩郅支。

 

 

而作为武安王的的关公,又是如何演化成为守边军人心目当中的战神的呢?笔者想到了《唐人小说》卷二十四当中所记述的一则与关公助战相关的故事:

 

李晟镇河东日,夜梦伟人来谒,自言:“汉前将军关某也。蚩尤为乱,上帝使某征之,顾力弱不能胜,乞公阳兵助我。来日午时约与彼战,我军东向,彼西向。”语迄而去。晟早起,心异所梦,令军士列阵东向,如所戒。是日天色晶朗,至午,忽阴云四合,大风骤作,沙石飞起。晟曰:“是矣!”即令鸣鼓发矢,如战斗状。久之,风止云豁,视士卒,似多有伤者。其夕,复梦来谢云:“已胜蚩尤。”

 

李晟是于唐兴元元年(784)三月出任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的,而关公托梦战蚩尤故事,因为不见于汪辟疆先生校点的《唐人小说》,所以有学人推论是后人借宋徽宗时期由道士们演绎而成的关公战蚩尤的故事情节敷衍而成。但是这则故事,则让关公与军队发生了关系,尽管是请李晟率军助他战胜蚩尤。这,或许与关公成为战神有着进一步的演进关系。

到了北宋时期,《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六就以《汉寿亭侯庙记》为题,记载了关公显灵助战朝廷军队的记载:

 

俄有阴兵,旗帜戈甲,弥亘山野,敌人顾望,惴恐而败。精诚所召,助顺之灵。暴风夜至,阴兵昼见,神以符效。

 

到了元代,《元史·文宗本纪》有载,元文宗于天历元年(1328“加封汉将军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祠其庙。”此次加封的原因,据国图成化刻本《成化河南总志》卷十五《集文·祠庙类》为“关羽阴兵助诛夷贼”。

关公文化专家胡小伟先生则以为,关公之所以能够成为战神,是由唐代军人对印度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崇拜信仰,至宋代逐渐转移到关公身上所致。因为根据唐人笔记记载,被唐玄宗封为战神的毗沙门天王,成为将士出征前必须祷告取胜的神灵;但是到了宋代,将士出征时则是到关庙找关公祷告了。据北宋元丰三年(1080)刻立于山西沁县城关关庙的碑文记载,北宋皇佑四年(1052)被派往广西平息少数民族叛乱的山西将领狄青,首先将当地被叛将烧毁的荔浦关庙修复,祈祷关公保佑,并赢得胜利。北宋熙宁七年(1074),另一支由郭逵率领的山西官兵,奔赴广西抗击交趾国(今越南)的入侵。其中一支部队到荔浦关庙许愿,如果关公能保佑他们取胜凯旋,一定在驻地修建一座关庙。后来当他们遭到敌人袭击的时候,关公显灵,率领阴兵助战,不但战胜敌寇,还确保置身“瘴烟之地”的战士无人伤亡。这些将士返回山西后,当真兑现诺言,建起了沁县关庙。

就在狄青平叛后第三年的至和二年(1055),镌刻在桂林山间崖壁上的《义缘龙隐岩造像记》刻文中,明确列出“天台教主智者大师、擎天得胜关将军、檀越关三郎”字样。“擎天得胜”,显然就是托塔力士毗沙门天王的造像特征,这个时期已经被关公所取代了。智者,就是在五泉山遇见关公显灵的智顗和尚,而关三郎即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盛传的关公三儿子关索。

后来当金兵攻陷开封,掳走皇帝,灭亡北宋后,洛阳一带的关羽祠中,出现了一篇《劝勇文》,鼓励军民团结起来和金兵作战,并且提出“五可杀”。于是南宋高宗赵构就加封关公为义勇武安王,诰词申明关公在抵御外侮方面起到的精神鼓舞作用。于是,在保家卫国的边关,关公作为战神,在阵前显灵助战的传说故事,也就口碑相传,日益增多起来。

而榆林地区的守边将士把关公视为战神推崇敬奉,更与榆林地区自古以来多为边关、常年征战御敌的战争环境有关。胡小伟在给《榆林关公庙》一书撰写的序文《见证边塞雄风  流传千古风韵》当中,就关公在边关一带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指出:“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的战神、军神,长期担负着守土卫疆、鼓舞士气的职责。”这是因为榆林市位居黄河河套之南,北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两旁的黄河支流无定河的上源榆溪,东扼雁朔,西卫宁夏,南蔽秦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喻为“世界上最早的所谓高速公路”之一的名声飞扬的“秦直道”,当年便是自咸阳穿越榆林西部直达九原的。明王朝在北部沿长城一带,先后设立了九个边防重镇,简称“九边”,其中就有榆林镇。尤其是明英宗朱祁镇遭际“土木之变”后,大同、榆林一带长期成为明朝廷与蒙古诸部角力的重点地区。正是这样的军事、经济、贸易利益的交织纠结,使得唯一能够全面代表这些利益群体精神诉求的关公神,得以遍布边关与城乡,成为凌驾于其他各路神灵之上的全能之神,也成为边关将士的一种精神支柱,和期待能够得到关公神灵的护佑,战胜敌寇、固守边关、卫我长城的深厚情结。

所以在明清时期,榆林边关的武学场馆,都设有关公的神位。比如明代延绥镇巡抚涂宗浚在《重修榆林武学记》中就有这样的相关记述:“以南门内之西,故游击所,改建武学,内建演武堂三楹,为观射之所。至于关王神位,祭器焕然一新。”

把关公作为战神来祭祀的,还有康熙皇帝。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第三次亲征葛尔丹叛军,于三月十七日抵达安边堡,十八日逢雨天,又正好是康熙的生日,他派人到安寺道观祭祀列祖列宗,同时还祭祀真武祖师、东岳大帝、城隍爷和关老爷。据说,康熙帝曾经乔装打扮成商人,骑着毛驴,带领两个随从,前往当年大夏国的都城白土城私访。当他在街道间行走之际,忽然听见天空中人马喧闹,忙抬头望去,只见一团云上,一群士兵追随着一位骑着枣红马手提大刀的将军。康熙忙问道:何神过往?云上将军答曰:二弟云长!康熙帝暗自思忖:难道我是刘备转世?嘴里已经接着再问道:三弟何在?答曰镇守天门!四弟何在?南阳当差!康熙帝还要再问,但见将军已经随着翻卷的云团快速远去了。边上有人觉得好奇,问康熙在和谁讲话?他回复是在和关老爷啊!到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一月初九,前往解州关帝祖庙祭拜关公的康熙帝,还曾经言道:“二弟,为兄看你来了。”

据说由于康熙这次的到来,关公还在安边显圣普降甘霖。有学者认为,康熙在榆林之所以也祭拜关公,就希望作为战神,他能保佑前方将士早日剿灭葛尔丹,平定西北。所以康熙在作于此时的《出塞》诗中,有“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也正好是康熙抵达定边的时候,得到了葛尔丹已经自尽的消息。

榆林边关武将敬奉战神关公的故事,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东北军将领马占山,因为是他打响对日作战的第一枪,并在身处绝境之际通过假投降,司机反戈一击,与日寇浴血奋战,成为被民众敬仰的爱国将领,蒋介石由此任命他为东北挺进军总司令兼流亡的黑龙江省主席。虽然流亡政府设在榆林城,但他的部队在府谷县西北的哈镇驻扎长达八年之久。这里有座关帝庙,位居三教合一的灵杰寺玉皇楼一层。马占山经常拜谒关公,并建议将“关圣帝君”的牌匾换成“伏魔大帝”。他在给部队将士训话时,这样解释道:“日本鬼子就是妖魔,我们要像关公那样过关斩将,降妖伏魔,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通过对这些被传播的神乎其神、不一而足的关公显灵故事,以及边关将士把关公作为战神崇拜的史实进行梳理,让我们洞穿时空,望见当年的守边将士是如何在攻伐进退、竭力对抗的血腥惨烈当中,凭借关公显灵的精神支撑,拼力杀敌、固我国防的不屈英姿。而关公阵前显灵传说的本身,也让我们想见在那个设神论教的时代,常年据守边关、防范抗拒外族侵扰的将士、边民们对精神支柱的渴望。但是视四海八荒为私家财产的帝王将相们,不足以成为将士边民心目当中绝对敬佩的神勇完人。惟有像关公那样,生前便有“万人敌”的称号,赤壁之战后,还被封为“荡寇将军”,更有北伐曹操、威震华夏的威名;身后,又于唐德宗时期以历代名将的身份配祀皇家武庙,更以战胜蚩尤保护盐池的神勇之功,被宋徽宗加封为武安王,继而又被明代皇帝封为协天伏魔大帝,护佑国祚、武威长虹,才可以支撑起他们战胜敌寇、固守长城、保家卫国的信心与斗志,成为他们心目当中至诚至信、值得信赖的威武战神!


上一篇:关公文化在荆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