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解州关帝祖庙四月初八古庙会暨关帝巡城活动如期举行。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生日,又称“浴佛节”、“佛诞节”、“龙华会”。因关羽被三教共尊“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故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解州都会举行隆重的关帝庙会。“关帝巡城”最早始于北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年——公元1119年),亦即关羽被宋徽宗封为 “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时期。当地老百姓亦有农历四月初八关老爷巡城的传说,绕境巡城之目的多是驱邪逐鬼,祓除不祥,降福赐瑞,保境平安等。巡城当日,解州居民万人空巷,经过迎神、进俎、上香、荐酒、恭读请神文后十六抬大轿中的关帝圣像在锣鼓、令旗开道和仪仗队、信众等的簇拥下,来到解州的重要街道上。所到之处,家家摆放贡品,户户焚香迎神,虔诚之至。
乙未羊年的关帝巡城,比去年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四月初八上午,解州关帝祖庙厚载门东西两侧,来自运城周边各县的非遗传承人在自己的展位上为游客和信徒热心讲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本次非遗展览邀请了11个非遗项目,包括:万荣面塑、桃木雕刻、稷山螺钿、山核桃制品、木雕制品、绛州澄泥砚、绛州云雕、新绛剪纸、关公绒绣、挂面制作、布艺制作,这些项目多为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展的传承人多为年轻的70和80后,他们从小跟随长辈潜心学习,现在也被评为省级和市级传承人。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资讯传播和生产制造已经可以用秒为单位来衡量,可是却依然有一批人在坚守着传统的手工艺,守护着民族的记忆和灵魂,慢工出细活,与自然、生命和谐相处,与时间谈一场不紧不慢的恋爱。
非遗展览作为关帝巡城活动的一部分,关公这一文化符号必不可少,李淑叶老师精神矍铄,支起自己的绣架,穿针引线,神采飞扬,绣出了各种以关公文化为主题的绒绣作品。还有万荣面塑的传承人赵锐,89年出生的年轻小伙子,敢于创新,大胆采用新式材料,例如用陶泥制作的作品,颜色更加接近真人的肤色,色彩丰富,生动活泼,古代都是用竹片在面团上塑造作品,而赵锐用了透明的亚克力材料作为面塑工具,包括亚克力制作的“擀面杖”和“竹片”,因为传统的竹片会在面塑作品上留下竹子的纹路和纤维。赵锐还别出心裁得将铁丝用在面塑作品中,比如关公骑着赤兔马的作品,在铁丝的支撑下,马蹄处会有节奏的跳跃,其形象逼真生动,引来诸多游客围观。
诸多非遗项目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稷山螺钿和绛州云雕,二者都是中国传统漆器的一种,属于雕镂门,即雕漆,包括剔红、剔犀等及假雕漆、雕螺钿等各种漆器。稷山螺钿属于雕螺钿,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的“钿”字为镶嵌装饰之意。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等。漆器使用的是从天然漆树上收集的漆,是优良的涂料和防腐剂,易结膜干燥,耐高温,漆树的汁液有毒,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则引起强烈刺激,如口腔炎、溃疡、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肾病。稷山螺钿的传承人马静老师告诉我:刚开始接触漆器制作时,也经历过一两个月的适应期,现在已经获得“免疫力”了,螺钿工艺中的螺,是要把贝壳敲碎,艺术性的将其裁切成点缀漆器作品所需要的形状,比如整齐划一的花瓣的造型,镶嵌好贝壳后,需要打磨和抛光,打磨的力度是十分关键的,力度过大会导致表面的贝壳和漆面被磨损,前功尽弃,用食用油涂抹在漆器表面,最后用面粉擦去食用油,漆器会呈现出类似于镜面的光泽度,精彩绝伦,美不胜收。绛州云雕,又称剔犀,作品以典型的云纹装饰,工艺复杂,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漆刷于作品表面,此工序需要重复近百遍,随后用各种型号的刻刀雕刻出繁复精美、双色相间的云纹图案。
丰富多彩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本次关帝巡城活动增色颇多,关公信俗亦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澄泥砚、关公绒绣的高大上与手工布艺作品、鲁因空心挂面的接地气相得益彰,雅俗共赏,既丰富了本次巡城活动,又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关公绒绣和关公面塑,是本次非遗展览的点睛之笔。
绛州云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