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丝绸之路重镇上的甘肃张掖市小南街大佛寺景区东南角,建有始建于雍正二年(1722年)的关帝庙,由山西客民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建。张掖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当时,从山西、陕西等地来的客商,在当地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的实力,于是结帮会、设会馆,将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会馆无详实资料可考,现有建筑除陪殿已拆除外,其余保存完好。解放前,曾设私立三晋小学。解放后,得到妥善保护和多次维修,并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张掖市文化馆驻地。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张掖山西会馆。
会馆坐南朝北,为一处庭院式的建筑,主体建筑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上下两层,上为台,下为通道),看台(上为台,下为廊),牌楼,钟鼓楼,大殿等,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山门临街而建,覆以重檐歇山顶,配以八字形影壁,砖雕贴金“忠”、“义”二字,显得方正庄重。正面木雕人物、鸟启、花果、博古等图案,外以牡丹流云、花纹搂圈,引人入胜。山门两侧有飞檐高耸的东西掖门。
进入会馆,迎面是戏楼。穿过戏楼的门洞,正对的是“威震华夏”牌楼和大殿。
由戏楼入内,东西两厢为看台,钟鼓楼对峙。看台均两层飞檐,高约两丈,二楼均留有文人雅士题记水墨丹青,这些浪漫的情调好像一个个动人以情的音符,让人赏心悦目,遐想当年戏内戏外人潮如涌的壮观场面。
顺甬道向南有牌楼一座,五楼三牌坊,中枢高耸,左右夹辅,飞檐参差,斗拱交互。上覆“威震华夏”,金莹耀目。东西两侧配有厢房,似为当时往来商贾所居。
牌楼正南为正殿。大殿巍峨气派,是会馆最主要的建筑。殿为三间,高三丈。殿内供奉的是关公像。殿内廊柱五彩流云,每根柱石各踞一条五爪金龙,其一爪握横梁遒劲有力,一爪对对望金龙呼啸而对,做双龙戏珠状,盘旋欲飞。殿内塑像正中为关帝夜读春秋泥塑,周仓、关平分侍左右,五虎上将分坐两旁。精彩的是殿檐下的装饰木雕,雕刻题材有象征吉祥如意各种瓜果、花鸟、动植物、山水、人物、神兽、龙凤等,雕刻技法精湛,其景物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加之丹青彩画,更显得绚丽多彩,金碧交辉。
会馆的建筑是由群体组成的布局美,他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这些殿宇都装饰精美的木雕,从飞禽、走兽到花果、器物;从人物,神仙故事到吉祥图案,内容丰富、色彩各异。造型奇特,威严凝重。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会馆的建筑艺术形象,讲究屋宇的高低搭配、院落的长宽布局、庭廊的有机结合、门户的安置对应等,其艺术享受不在于单体建筑造型的欣赏,而在于群体序列的推移;不在于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于整体的神韵气度;不在于突兀惊异,而在于节奏明晰。
会馆又称“同乡会”,是旧社会都市中同乡或同业的民间性团体。“会馆”之名始见于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