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大堂,位于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单檐悬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按旧时规制,州衙正堂均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反映出历史上绛州显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
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元代重建造构。
绛州三楼
绛州钟楼
绛州鼓楼
绛州乐楼
绛州三楼系指钟楼、鼓楼、乐楼。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位于山西省运城新绛县城西部高垣之上。三楼呈“品”字布局,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
钟楼,最早为北宋乾德元年(963)所建,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清代有修葺。该楼地势高峻,台基耸立,为正方形,楼身四面设有券洞门,嵌有四副石刻楹联,屋顶为十字歇山顶,剪边琉璃瓦饰。内悬万斤巨钟,为金天德大定年北关“天庆观”所铸,因铸造技术科学先进,钟声清脆、悦耳、宏亮,声闻数十里。
乐楼,创建年代不详,现为明代遗构。建筑形制座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插廊,台基高为2.5米,明间宽大,并出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阁楼形制,据传上下可以同台唱戏。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楼北面有逐阶增高的石砌七星坡,原有城隍庙,此乐楼为酬神演戏之戏台,又是城内过年过节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台前坡道宽广呈倾斜状,观众可以就势观看演出,视野开阔。
鼓楼,系元至正年间知州李荣祖创建,明清均有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构。鼓楼筑在七星坡顶端西侧,座西面东,在州府大堂的东南,基址宏大,砖石混砌而成,东西辟券洞门串通,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底层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周围辟回廊,可以供游人四面瞭望,南观汾水如带,北望吕梁氤氲,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二层、三层皆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二层也可以登高远望。楼内梁架规正,别具一格,颇具古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