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关庙建设是关公崇拜的硬件设施,那么祭祀规仪就是关公崇拜的配套软件。随着关公由人到神,由神升圣,其庙宇的规格从低到高,祭祀的仪典更从简趋繁。历朝历代民间百姓的祭祀所载很少,但官方祀仪尚有迹可循。
据考,关公初次进入封建帝王的祭祀行列,是在唐朝中叶的唐肃宗上元年间(760-762)。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时期,朝廷急需武将来平叛,为了激励官军斗志,仰仗神灵保佑,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以历代武将64员从祀,关公赫然在列。此时关公虽地位不高,却迈入了皇家祭祀的门槛,为以后的官方祭拜始开先河。此前,有关关公的祭祀皆为民间行为。宋代,关公被封“义勇武安王”后,仍然从祀于武成王庙。虽然北宋赵氏王朝对关公的封敕较为频繁,但因资料所限,此时的祭祀仪典尚不明晰。
至明初,关公祭祀始由“从祀”升到了“专祀”,即由陪同其他神祗一同接受祭祀变为单独享受民众的祭祀,规格升高,规模扩大,祭品增多。据记载,嘉靖年间,每年四季以及年终,朝廷都要派应天府官祭关公。解州关庙则每年以四月初八、九月十三日为祭期,因祭品不用牛,属于“小祀”。万历中,关公爵至帝王,作为关帝故里的解州关庙不仅大规模扩建,祭祀之典也相应升级。时任巡抚吕坤酌定的解州关庙祀典为:祭品用猪、羊、鹿、兔各一头,藁鱼豚肉四色,米饼、糁(饭粒)、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米粉、粢(饭团)、榛、栗、菱、芡、果蔬、韭青、芹、笋、酒、 盐、香、帛、烛、松膏等。祭祀仪程包括以下十三项:鸣鼓、迎神、初献、奠玉帛、上香、进俎、亚献、读祝行、终献、饮福酒、送神、望燎、献艺等。祭祀时 间除四月初八、九月十三日外,还有每年的仲春和仲秋。所需祭品由官方财政出资,且由“官摄其祭”。当时并规定了正殿和崇圣殿的祭文内容。
清代,关帝“享用”的各项祭祀待遇不断提高。顺治九年(1652),朝廷诏定,解州关庙四月初八、五月十三曰、六月二十二日俱以太牢祭祀,即祭品要有整只的牛、羊、猪。雍正五年(1727),确定解州关帝庙祭典“加中祀制”度 :五月十三日,用牛、羊、猪各一头,果品五盘,帛一匹;春秋二季,仪同文庙,用牛、羊、猪各一头,豆类十种,帛一匹。由州守主持祭祀,行三跪九叩大礼。乾隆九年(1744),朝廷又特别颁布了解州关帝庙正殿和崇圣殿的祭文。
清朝后期,“祭关”仪典达到了极盛。 咸丰皇帝先把雍正帝的“准中祀”改为“中祀”,即祭祀规格同孔子一样,仅次于祭祀社稷坛的“大祀”。祭祀范围除关帝外,同时包括其三代祖先。祭祀活动遍及全国的府、州、县以及常平家庙、关帝祖墓。祭祀时要“行礼三跪九叩,乐六奏,舞八佾,如帝王庙仪。”其它的如祭祀时间、祭祀用器、祭祀供品、祭祀仪程、主祭官员也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降旨,由翰林院重新拟定各类告祭文书,颁行天下。至此,关帝的祭祀体系已十分完备。
阅读 29213 投诉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