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核心价值观 > 义
见义勇为,遭遇凄凉 王敏无声谈奉献
2018/8/15 11:46:24   次浏览

    人民网2003年6月9日以《一青年羊城见义勇为,死后遭遇凄凉》为题报道了来自湖南洞庭湖区的年仅24岁的打工青年王敏,6日凌晨在广州海珠区大塘村勇抓抢劫歹徒时,不幸被歹徒杀害,献出了宝贵年轻的生命。但这名青年生前有英雄壮举,身后却遭遇凄凉,有关部门既未为其义举正名,又因他家境贫寒其后事无钱料理,令人寒心。资深法学专家、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学玲等社会有识之士认为,对这样见义勇为的青年,全社会应予以大力褒扬,以匡扶正义,英雄的血不要白流。 
    这个青年名叫王敏,湖南湘阴县人,原在东莞厚街打工。我关注这件事的后续报道,如果说有关部门对他的行为由于案件未侦破一时难以定义为“见义勇为”的说法尚可理解的话,但当事人——被劫的发廊妹、发廊老板、老板娘在记者和被害人家属千方百计的寻找下,却不出面作证却让人费解,以至《羊城晚报》记者发出了:“海子(发廊老板),海子,你到底在哪里?大家都期待着你能勇敢地站出来!”的呼声。 
    作证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在欧洲,当发生某些事件后,人们会主动地留下名片,“如果需要作证请跟我联系”。而在这个事件中青年王敏为抓抢劫者而死,当事人理应出来作证,但是他们却躲藏起来,如此做法,如此无正义感的人,让劫匪杀掉也不足惜! 
    这件事发生在大家畅谈“弘扬奉献精神”的时期,当你听到群众这样的感叹:“王敏这样死了,没有哪个部门出来为他主持公道,当今社会,英雄难当啊!”你如何谈奉献!你还会去作英雄吗?如果此事最后没有一个服人的“说法”,对大家的“畅谈”将蒙上阴影。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王敏死后的事,如果能引起人们思考的话,将有助于我们将奉献讨论得更深刻一些。 
    人民网《弘扬奉献精神需要制度保障》、《“ 奉献”应当“善有善报”》、《让奉献的人有所得》、《呼唤激励奉献的回报机制》等文章,依我看,比有些“歌颂文章”更有思想深度、有见地。其实,奉献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我们的社会充斥着那些只顾自己、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的人,奉献、见义勇为还哪有生存的空间和土壤?所以,有关制度和舆论应当为“奉献”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王敏已经走远,现在的他当然不会知道大家正在人民网畅谈“弘扬奉献精神”,但他确确实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无声地参与了这场关于奉献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