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公文化 > 文化交流
传承关公文化 共创现代文明 ——“关公文化与中华现代文明”研讨会综述
2023/10/26 10:51:19   次浏览

2023年9月26日 04版)

传承关公文化 共创现代文明 ——“关公文化与中华现代文明”研讨会综述 

9月21日,山西运城第34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运城会展中心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 

“关公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关公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了解关公文化所诞生的儒家文化背景,并将其纳入关公文化的叙事之中,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对中华文化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9月22日,作为山西运城第34届关公文化旅游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关公文化与中华现代文明”研讨会在运城市召开。研讨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共运城市委宣传部和运城学院承办,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王石主持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苏州大学的5位学者围绕“关羽,一个历史人物的文化超越”这一主题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的文化学者、关公文化交流基地负责人、关公文化研究者、民革系统和当地文化学者共300余人参加活动。与会者回顾关公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探讨关公文化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碰撞以关公文化助力社会道德建设和现代文明建设的思想火花。

运城市市长储祥好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两个结合”根本要求,深入挖掘关公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池盐文化、德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系统保护文化遗产,扎实推进文旅融合,聚焦弘扬关公文化,在全球范围开展“关公文化交流基地”共建活动,加快关公故里5A级景区创建,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储祥好希望专家学者发挥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当好关公文化的传承者,挖掘关公文化的时代价值;当好关公文化的守护者,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当好关公文化的阐发者,深入研究阐释关公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当好关公文化的传播者,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关公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运城是关公故里,也是关公文化发源地。在这里,关公“忠义仁勇”的传奇故事不仅广为流传,而且漂洋过海传播到世界各地。

关公与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信仰的起源,也有文学作品的影响,更有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建。


九月二十二日,“关公文化与中华现代文明”研讨会在运城召开。图为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马勇指出,关公信仰最初是萌芽于社会架构的延续演变,后来随着文学创作对其形象的虚构与夸张,关公成为英雄楷模成为必然。正因如此,关公文化应运而生,并被注入深刻的内涵,激励着人们追求忠诚、公正和担当的品质,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建立与重塑。

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彭永捷看来,要真正领略关公文化的内涵,必须深入探索其所融合的儒家思想根基,方能理解关公本人以及关公文化所承载的精神价值。

无论是供奉关羽祠祀庙宇还是史书古籍,关羽的塑像与画像多是头戴夫子帽、面色赤红,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的形象。《三国志演义》也多处提到,戎马一生的关羽常读儒经《春秋》,爱不释卷。

彭永捷表示,关公的经历彰显了儒家的核心精神,只有通过了解关公文化所诞生的儒家文化背景,并将其纳入关公文化的叙事之中,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对中华文化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公文化:历久弥新、全球推崇

 

 

位于山西运城关公故里的关帝圣像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关公由人而侯,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神,由历史上一个真实人物成为超民族、超信仰、超国籍、超时空的道德偶像,并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主要取决于关公的品格和精神,概括来讲就是“忠义仁勇”,即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

 

 

  

                                     9月23日,癸卯年社会各界民间团体祭拜关公大典在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关圣文化广场举行。图为祭拜大典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指出,关公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关公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研究关公文化的核心内容,莫过于那无与伦比的忠义精神。他一生奉行忠诚和正义的原则,将信义置于首位,并不断践行儒家学说所倡导的理念,让许多人敬仰。

 

 

9月23日,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姜新文在祭拜大典上恭读祭文。 

“各地对关公民间传说的重视,人民群众对他的信仰与尊重,突出其形象中的惩恶扬善的现实意义。”王志远说,“关公的形象就是一种思想,在接触中,关公文化种子就种在了人们心里,不知不觉中对关公的认识就会根深蒂固。”

北京大学教授杨海峥以关公文化发展历程为例,指出史传、评话、演义小说到诗文和文学作品,不同时期的文化表达方式都对关公形象进行了渲染和强化。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民间百姓的爱戴与信奉,以及明清晋商的推动,都为关公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提供了土壤。

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故事流传。“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在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博士研究生、运城学院讲师陈雪看来,这是关公文化遍布全球的生动写照。她认为,关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关公文化具有的广泛性、包容性和世界性,是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传播关公文化正能量铸就中华现代文明新辉煌

 

 

九月二十二日,“忠义千秋”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书画展在运城市解州关帝庙开展,来自海峡两岸的两百余幅优秀书画作品参展。图为观众观看书画展。 

关公文化历经1800多年的传承发展,已经超越时空、跨越国度,成为凝聚全球华人力量、助推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作为关公故里,运城市坚持34年举办关公文化旅游节,以关公文化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维系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图为解州关帝庙全景

 

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所长、关公文化研究院院长傅文元认为,千余年来,关公文化兴盛不衰,在华人世界形成了一系列信仰关公的民间风俗,也就是“关公信俗”。关公信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关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重点考察了运城博物馆、运城盐湖,就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运城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国家级重要社团,中华文化促进会近年来把关公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持续推进,连续5年在关公文化节期间组织全国一流专家学者举办研讨会,在关公文化走出去、关公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挥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在做总结时表示,关公精神的文化定位乃是文明社会与文化的巍峨传统,亦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传统。大传统浅显易懂,而小传统则源自关羽传说及其精神,犹如一股民间儒学的润泽。这样的文化融汇众人,家喻户晓,深植于老百姓心灵的信仰和准则之中。大小传统二者交相辉映,大传统引领小传统,当代学者阐释老百姓心底的坚守,两者相得益彰,相互启迪、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