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建群 薛丽娟
3月3日,春光明媚,雨后的河东碧空如洗,空气清新,难得的好天气,记者一行三人来到盐湖区解州镇采访建于清末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解州同善义仓。
解州同善义仓与原运城市区老东街口的运安同善义仓名字相近,两个义仓基本建于同一时期。均是在1877年即光绪三年丁丑大荒之后,朝廷为了防备灾荒之年,修建的义仓。义仓,顾名思义,是救济灾民的公益大义之粮仓。
存粮抗灾
中国的仓储文化由来久远,丰年置仓积谷,灾年开仓赈民。义仓,是旧时各地储粮备荒的一种公益粮仓,隋开皇五年创立,后发展成为一种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光绪三年的那场大旱灾是河东百姓心头长久的痛。因为久旱不雨,地里庄稼没有收获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丁丑大荒。根据有关史书记载,灾荒之后,河东等地百姓因灾饿死三分之二,有些村子十室九空,有些村子全村逃荒而空。人说,灾年后,河东地界饿殍遍野,景象凄惨。因而,近代以来,河东老年人常常念叨,“年年防旱,夜夜防灾”“家有百金不如存粮一石”。
灾荒发生以后,朝廷派出了赈灾官员,但是因为灾情太过严重,救灾工作成效并不是很显著。灾后,官员们痛定思痛,修建了运安同善义仓与解州同善义仓两处大粮仓。
两外粮仓在近当代均是当地粮站所在地,一直存放有粮食。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粮仓建设完善,两处义仓便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市区的运安同善义仓被拆后建成了一处机关单位,而解州同善义仓在2004年左右依然作为解州粮站存粮所用。
建筑构造
当日,记者去解州同善义仓采访时发现,因为前几年由国家拨专款进行过修缮,义仓保存得十分完好。
附近居民陈金香女士协同安保人员看护义仓。据她介绍,解州同善义仓的建筑非常好,过去多年,大雨之时,仓内滴水不漏。义仓地形南高北低,地下修有完备的排水设施,排水非常通畅。从这些,记者能充分感受到古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义仓的墙体非常厚,下宽1.5米,上宽0.6米,这种梯形墙有很好的承重功能。粮食放得越多,下面墙体的承重压力就越大,如果是普通的墙体,就可能倒了,所以义仓的墙体才做成了下宽上窄的样子,分散压力,确保粮食安全。
义仓南北长,东西窄,形制极似一座四合院。院内大大小小有10扇大门,每个大门内均是一个独立的仓库。
仓墙底部有一排通风口,通风口外都安装着小铁门,除了可以根据需要开关,另外密封性良好,有防虫、挡鼠、防潮之功效。在仓墙上还有窗户通风,可以看出是两层木栏,与普通的窗户大不相同。令人惊奇的是,智慧的先辈在粮仓内还专门建有通风设施,一卷席卷成筒,竖于柱旁,顶部通向仓外,就是天然的通风设备。
义仓的门分作两层,并且在门的里侧有板槽。这样粮食搭高一层,放一块木板,下层装满粮食后,就把下面的门关了,再往上层装。出粮时,可先从下层开口,粮食慢慢流出,非常科学。
义仓的南边原来是晒粮的场所,后来因为附近建起了民房,为了防止孩子们进入义仓玩耍,前院与后院用墙隔了起来。
义仓的砖墙上有缠枝莲花图案,寓意吉祥如意。义仓大院地板系新铺的砖院,防水性能良好。
不过因为新砖铺在旧砖之上,院面抬高了不少。据陈金香女士讲,原来的义仓门槛很高,并且紧贴着门,这样可以起到挡鼠防虫的作用,铺砖后,门槛相比之下也没有过去那么高了。
探寻解州同善义仓
文化阵地
据悉,解州同善义仓系当时的户部尚书阎敬铭让他的侄子,时任河东道台阎廼钰主持修造。当年修造时,朝廷出了一部分钱,民间老百姓也大量集资,才成就了义仓的规模。
陈金香女士说,以前殿内供奉着粮神像,还有一通碑刻,记述了解州义仓创办发展的经过,留有民间义士的捐款详情。
从1880年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140多年,义仓在过去的120多年中,均为存粮所用,可以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义仓虽然不再存粮,但是在前几年由国家拨专款540万元修整一新后,已经成为我市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河东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人们为抗饥荒所付出的努力,还承载着先辈们的建筑智慧。
如今,依托全国最大武庙解州关帝庙,解州正在建设汉代风格的风情古镇,向文旅融合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讲,同善义仓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建筑。将来,无论是举办各种展览,还是进行各种教育,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阵地。
采访结束时,义仓的保护工作人员史师傅赶了回来。他是义仓附近的居民,一大早将义仓的院子清扫了一遍,近中午时回家吃了午饭又赶了过来。他说,以前粮食丰收后,自己就背着粮,一袋一袋来这里装卸。义仓是他们这一代人曾经坚韧朴实生活的见证,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日子和劳动人民的辛苦,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版摄影 记者 卫行智 薛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