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公文化 > 文物保护
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2014/11/23 9:25:30   次浏览

建筑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发展。

我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前辈梁思成先生曾经这样赞美道:“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的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的、最长寿的。在历史上,其它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古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4000余年,一气呵成” 。

从历史发展上看,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里(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从穴居、巢居开始,逐步的掌握了一些营建房屋的技术,并利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形成了最早的房屋。这种原始的木架(骨架)结构,奠定了我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体系上的基本特征。数千年来,不管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干扰,可以说基本没有较大的变革,直到今天还在沿用着,只是由简到繁而已。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始。商朝,建筑方面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西周以后,春秋时代的统治阶级营建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

中国大致在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在这期间,中国最早的一部工程技术专著《考工记》诞生了(作者不详),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许多重要建筑制度,如王城规划思想以及版筑、道路、门墙和主要宫室内部的标准尺度、工程测量技术。

从文献和其它遗物可以看出,东汉建筑取得了许多进展,如当时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逐步增多,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到两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利用道教和佛教作为精神的统治工具,因而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大量兴建,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和壁画。(现存的北魏时所建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就是我国最早的佛塔)。又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42年)达到了极盛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河北赵县安济桥,是我国石拱结构的瑰宝(匠人李春发的创造)。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成就和特点:

第一,规模宏伟的城市规划。隋文帝时所建的大兴城(西安),以及隋炀帝时建的洛阳城,在唐代被进一步充实发展成为东、西二京(西京指西安,东京指洛阳)。

第二,建筑群体的布局有了空间感。(中轴对称)大明宫为例。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唐朝后期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大殿来看,当时木构架—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说明当时已有了用材制度,反映了当时施工水平的进步。

第四,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唐代砖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式三种。

第五,建筑艺术日臻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例如斗拱的结构职能极其鲜明。门窗朴实无华,屋顶舒展,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宋代这个时期制定出了《营造法式》(著),还规定了建筑上的模数制度,使设计与施工进一步规范化,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宋代建筑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第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唐以前的封建都城,都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晚上把广大居民关闭在里坊中,并有吏卒看守,以保证统治者的安全。到了宋朝都城就基本上改变。汴京已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了。(里坊也成闾,每二十五户人家为一坊或里。)

第二,木构架建筑建立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中把“材”作为造屋的标准。“材”分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部件的尺寸都整套的随之而来。以后各个朝代沿用,直到清代。

例如:

殿为九间至十一间用一等材

殿为五间至七间用二等材

殿为三间至五间或厅堂七间用三等材

第三,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比如唐代多采用板门、直棂窗,宋代则大量使用格子门、格子窗等,木构架部分采用各种华丽的彩画,屋顶部分大量使用琉璃瓦。

第四,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高度。木塔到宋代已较少采用,绝大多数是阁楼式砖石塔。如河南开封秙国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金、元时期,建筑规模与质量都不及两宋,尤其在北方地区,一般寺庙建筑做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架构件,很多构件被简化了。如洪洞广胜寺、芮城永乐宫等。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建筑业趋向程式化、定型化,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装饰也变得繁复琐碎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明代制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很大提高。

第二,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发。

第三,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了。

第四,建筑群的布局更加成熟。如天坛、故宫的布局都是在明代形成的。

第五,官僚地主兴建私家园林蔚然成风。尤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带。

第六,官式建筑的装修包括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等级分明。定型化有利于成批建造,加速施工速度,但也使建筑形象趋于单调和重复。

清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工部《工程的法则例》中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还对斗拱、石作、瓦件等做法和用工、用料做出了细致的规定。

比如:一座建筑的用材大小是拿“斗口”来权衡确定的,这也是大式大木建筑各件尺寸权衡的基本单位。比如数字的直径六斗口,高六十斗口等。

从建筑上,明清时期已使用了“千斤顶”,多刃的“刨子”,“手摇卷扬机”等简单器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设计和施工方面,清朝宫廷设有主持设计和编制预算的“洋房”和“算房”,对估算工料和验收都有着一套具体制度。这样,明清建筑继汉、唐及宋、元建筑之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由此看来,建筑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书,上面记载了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的状况,同时也是我们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下一节给大家讲: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和造型及空间布局